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75首-带拼音-打印版
huíxiāngǒushū
táng
hè zhī zhāng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其其(qí) 二(èr)]
离(lí) 别(bié) 家(jiā) 乡(xiāng) 岁(suì) 月(yuè) 多(duō), 近(jìn) 来(lái) 人(rén) 事(shì) 半(bàn) 消(xiāo) 磨(mó)。 惟(wéi) 有(yǒu) 门(mén) 前(qián) 镜(jìng) 湖(hú) 水(shuǐ), 春(chūn) 风(fēng) 不(bù) 改(gǎi) 旧(jiù) 时(shí) 波(bō)。
注释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13
在春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
14
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贺知章 (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饮中八仙\。诗赞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因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jī ),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诗二十首。
15
liáng zhōu cítángwáng zhī huàn
8.凉州黄
qiāng
词 (唐)(王之远
上怨白
涣)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yí
河云间,一 片杨柳,春
风
孤城万仞山。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羌 笛何须
不度玉门关。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