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鄂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湖北面积在3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当前有300个左右,绝大部分集中于汉江平原。 (1962年以前有1066个。) (2)、湖泊为什么减少了?意味着什么?怎么办?
(指名读、齐读、师生互相问答、小组竞赛、个人抢答,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激情。) 5、找一找,标一标。(课件8) (1)、在地图上把流经我省主要的河流、湖泊标识出来。 (先小组合作后指名到台上标识。) 长江、汉江、清江(枝江、荆江、)洪湖、东湖 (2)、交流记忆方法。(《洪湖水,浪打浪》) 6、议一议,说一说。(课件9)4、想一想,说一说。(课件7) (1)、这些河流、湖泊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美化环境;调节气温;提供水源、水产品等)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多给以激励性的评价。) (2)、我们应该这样保护这些水资源? 7、考一考,问一问。(课件10) (1)、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河流、湖泊? (2)、知道我们汉阳的“六湖连通”吗? (3)、南岸咀为什么称为“中国角” 8、试一试,做一做。(课件11)
(教师启发: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今天了解了家乡湖北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懂得了这么多关于家乡水的知识,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知识形成一种水平使用到生活中呢?那就快来试一试,做一做吧!) (1)、以“长江两岸是家乡”为主题,展开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抒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2)、以“家乡的水”为主题,以保护水资源为中心,举行一次手抄小报展览,唤起全体师生乃至市民节水、保水的意识。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能够合作或者请家长协助完成。) 三、小结新课,升华情感。 1、师生对话,交流感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是感想吧,请你用一句话把它们表达出来,好吗?(说完后写在书上。) (2)、想知道老师的想法吗?(唱歌《长江之歌》) 2、教师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高 峡 出 平 湖 活动目标 知识与水平
1、了解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2、引导学生注重三峡工程,收集相关资料,理解三峡工程建设的伟大意义。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三峡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了解三峡工程从而产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100多万三峡移民的敬佩之情,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课前收集,课中活动,了解与三峡工程相关的知识。
2、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活动来深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深化。
活动重点
了解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 活动难点
体会三峡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建设者和三峡移民,感受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的思想。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与三峡相关的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引入。
2、长江三峡为我们体现出了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想去观赏一下那里秀丽的风景吗?现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到那里去游览一番。1956年,毛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 二、共同活动
活动一:走进三峡工程
1、师:根据你事先收集到的资料,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了解?请简要介绍一下。
A 三峡工程哪一年正式开工修建?(1994年12月14日)1919年孙中山提出建三峡工程设想,从首倡到正式开工历时75年,创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纪录。 B 三峡工程的功能?(蓄水防洪、发电、航运) 2、学生交流。
3、联系实践,体验激情,了解三峡工程的功能。 ⑴、防洪蓄水。(算一算,比一比) ⑵、发电。(说一说电能够输送到哪些地方,算一算) ⑶、航运。(看一看船只过大坝。) 4、填一填“三峡工程之最” 5、教师补充视频资料。 活动二:走近三峡人
1、出示三峡工程建设的前后图片实行比较,体会三峡建设者付出的艰辛。
师:人们说,三峡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随着三峡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大坝防洪功能的即将实现,沿江1500多万人民将由此摆脱洪水的威胁。随着机组的全面投产和船闸的顺利运行,三峡工程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更多效益,造福更多百姓。 2、学生说说对三峡建设者的寄语和对祖国、三峡工程的祝福。 3、观看三峡工程的历程。 三、活动小结
教学内容:有趣的家乡风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节“品德与社会”的常规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内容。教学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讲讲家乡的民俗故事,了解一下湖北的民俗风情。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家乡话,体会我们方言中有趣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欣赏家乡戏,并跟着MP3学唱一段黄梅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表现自己,并且提升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在了解到家乡的有趣风情后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为家乡的悠久民俗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立志长大后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学习目标:
1、解家乡风情。
2、提升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通过学生讲民俗故事、说家乡话、唱家乡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向往家乡美好的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提升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讲民俗故事、说家乡话、唱家乡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向往家乡美好的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1MP3和音箱;2《女驸马》的唱词。 2、学生准备:课下搜集的关于湖北地方风情的资料。 教学活动:
活动一:说说家乡话。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湖北九省通衢,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你们以此为荣吗? 生:是的!
师:那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多了解呢?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对家乡的传统习俗又了解多少? 生(1):我知道鄂西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她们在出嫁前都会哭,而且如果哭得好,就会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如果“哭”得不好,就会被人耻笑。哭嫁的歌词并且还形成了一首抒情长诗——《哭嫁歌》。 师:这位同学看来是下去认真查过资料的,你知道得可真多,老师对土家族的民俗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一是在哪查得这么全面呢? 生(1):我是在学校图书室里找的。
师:恩,真是会学习的学生!还有谁知道其他家乡习俗的? 生(2):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就吃粽子、赛龙舟,而且还在门口挂上艾蒿。我们家也挂过,奶奶跟我说那能够辟邪。书上的荆州龙舟竞渡就是为纪念屈原才每年举行一次的。
师:你知道得也很多,不过你相信艾蒿草能够“辟邪”这中说法吗? 生(2):不太相信,那是迷信。
师:你真是个合格的少先队员!还有谁来讲讲? 生(3):汉阳的归元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很热闹,有舞龙、采莲船、荷花舞、花灯彩车、猜谜等等好多好玩的活动。 师:你去过那个庙会吗? 生(3):我爸爸带我去过!可热闹了!我买了兔子灯笼,还吃了很多羊肉串。
师: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地杰人灵,民风淳朴,除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民俗外,还有利川的“划旱船”,十堰的“凤凰灯”,斗巧斗力的“扛王节”,乡情独具的“回碗礼”;荆门十里铺镇的“娶女婿”,土家妇女的“女儿会”……这些有趣的民俗背后有着我们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人无限遐思。大家一起来把书上50页的民俗童谣诵读一遍吧! (生齐读童谣) 活动二:说说家乡话。
师:老师问你们,我们家乡湖北的简称是什么? 生:是鄂。
师:那在古代,我们湖北又被称作什么呢?大家想想,在东湖磨山有个什么旅游城? 生:楚城。 生:楚国。
师:很好。在春秋战国时,我们这里称“楚”,我们是“楚人”,有俗话说“惟楚有才”,说得就是这里的
人。那你们知道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吗?这首长篇诗歌就是用楚地的方言写作的,今天,让我们也来说说家话吧。
生:“过早”。意思是吃早餐。
师:很好,那你知道我们武汉人早上通常吃些什么?
生:知道,有热干面、豆皮、油条、面窝、包子、豆浆…… 师:你知道得可真很多!这些早点味道怎么样? 生:很好吃。
师:所以我们生活在这里可真幸福啊! 生:“家家”指得是外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小妈妈就让我这么叫。 师:对,我们的确是这样叫外婆的
生:“鞋(hái)子”,我还知道有个笑话是说这个的。 师:好,你给大家讲讲。
生:以前有个武汉人抱着小孩坐船过江,他不小心把小孩掉到江里去了,这个时候他急得直叫:“孩子!孩子!我的孩子掉了!”别人都很奇怪,仅仅鞋子掉了为什么要急成这样?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的小孩掉下去了。
师:方言不通给我们带来多的误会啊!所以会说普通话重不重要? 生:重要!
活动三:学唱家乡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么多有趣的方言,那知道用我们方言所演唱的戏曲吗? 生:知道!汉剧、楚剧、黄梅戏。 师:那你们听过这些戏曲吗? 生:听过。 生:没听过。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并且老师还来教你们唱上一段,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来学黄梅戏的名段《女驸马》。 (播放MP3里的《女驸马》,在黑板上出示唱词。全班跟学。) 生:学会了没? 生:会了!
师:真棒,我请人来唱一唱!
(师指名学生表演,可适当指导动作。欢乐的笑语中,下课铃响。) 师:大家一起来跟着音乐唱一遍!一起来!
(老师和学生一起合唱,在合唱得欢乐中结束全课。) 二、教学反思:
1、让学生提升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水平,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的有趣民俗。那么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是教学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单一的老师灌输知识,则无法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我在教学前就布置下任务,让学生去搜集整理相关湖北民俗的资料。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方法。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去锻炼自己的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水平,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等。 2、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由体会家乡风情。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我们要让他们去主动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为了让他们了解得顺利而且愉快,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第一个是“讲讲家乡的民俗故事”,这里是让学生自己讲述收集来的故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话语,积极地交流,培养他们的成功感;第二个是“说说家乡话”,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学习的内容与语文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