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第三章 效用论
二、填空题
1. (右) (左)。2. (反) (反) (反) (右下)。3. (4/5)。4. (正常商品) (低档商品)。 (正常商品) (低档商品)。5. (一般低档商品) (吉芬商品)。6. (增加); (增加)。7.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8. (增加), (减少)。 (大于) (增加)9. (反) (同) (小于) (反) (右下)。10. (增加) (减少)。 (小于) (减少) 。 三、单项选择题
1. (C) 2. (C) 3. (C) 4. (C) 5. (A) 6.(A) 7. (B) 8. (A) 9. (D) 10. (D) 11.(B) 12. (D) 13. (C) 14. (C) 15. (D)16.(A) 17.(B) 18.(C) 19. (D) 20.(C)21. (B) 22. (B) 23. (B) 24. (C) 25. (C)26. (A) 27. (B) 28. (C) 29. (B) 30. (C)31. (D) 32. (C) 33. (D) 34. (C) 35. (C) 36. (B) 四、多项选择题
1. (AD) 2. (ABD) 3. (BD) 4. (BD) 5. (AB)。6. (ABCD) 7. (ACD) 8. (AC) 9. (ABCD) 10. (BD)。11.(CD) 12.(BD) 13.(BC) 14. (BD)。 五、判断题
1. (?) 2. (?) 3.(?) 4.(?) 5.(?)6.(?) 7. (?) 8. (?) 9. (?) 10. (?)11. (?) 12.(?) 13. (?) 14.(?) 15(?) 16.(?) 六、简答题
1.答: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答: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 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如下: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特点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
(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1,2=P1/P2。 二者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1) 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2) 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即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 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4) 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七、计算题
1. 2.5; 2.X1=9;X2=12;U=3888. 3.①.I=60元;②.P2=3;③.X2=20-2/3X1;④.-2/3;⑤.RCS12=2/3. 4. 解: ⑴.根据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122a(xy)ya(xy)xMUxMUy22?可以得出: ?PxPy8Py11
yx? 即:8x?yPy 8Py (1)
根据预算线方程PxX?PyY?I可得8x?Pyy?656 (2) 将(1)带入到(2)中可以得到:y=328/Py; (2) 首先没有加入到俱乐部之前的效用:
??1122a(xy)ya(xy)xMUMUxy22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得出: ??82PxPy11
即:
yx? (3) 82根据已知条件:Px?8,Py?2,可以得到预算线方程:8x?2y?656 (4) 将(3)、(4)联立得出 x?41,y?164。 则没有加入俱乐部之前的效用为:U?(axy)?a(41?164)?82a
1212① 他将能以正常价格的50%买X商品,此时商品x的价格发生了变化,Px?4,Py?2,同时他还要交176元的会费,收入也发生变化,预算线方程发生变化。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1122a(xy)ya(xy)xMUMUxy22?得出: (5) ?42PxPy11预算线方程:4x?2y?656?176 (6) 将(5)、(6)联立得出 x?60,y?120。 则获得此项权利后的效用为:U1?(axy)?a(60?120)?84.85a
1212② 他将能以正常价格的50%买Y商品,此时商品Y的价格发生了变化,Py?1,Px?8,同时他还要交176元的会费,收入也发生变化,预算线方程发生变化。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1122a(xy)ya(xy)xMUxMUy22?得出: (7) ?81PxPy11预算线方程:8x?1y?656?176 (8) 将(7)、(8)联立得出 x?30,y?240。 则获得此项权利后的效用为:U2?(axy)?a(30?240)?84.85a
1212③他将能以正常价格的75%买X、Y商品,此时Px?8?0.75?6,Py?2?0.75?1.5, 同时他还要交176元的会费,收入也发生变化,预算线方程发生变化。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
??1122a(xy)ya(xy)xMUMUxy22得出: (9) ??61.5PxPy11预算线方程:6x?1.5y?656?176 (10) 将(9)、(10)联立得出 x?40,y?160。 则获得此项权利后的效用为:U3?(axy)?a(40?160)?80a
1212由于U1?U0,U2?U0,U3?U0,所以加入俱乐部选择①、②两项权利。 5. 解: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为: ?所以,-(-20/Y)=2/5,Y=50.
根据收入I=XPX+YPY可得,270=2X+50×5,∴X=10. 该消费者消费10单位X和50单位Y. 6. 解: (1)设购买花生奶油N盎司,购买果冻J盎司,则 收入约束条件为:0.05N+0.10J=3 (1) 消费偏好条件为:
dXP?MRS?XdYPY,
N1?, (2) J2 解 (1)(2) 式,得: N=12,J=24.
(2)同理, 如果果冻的价格上升到每盎司0.15元,则汤姆每周购买花生奶油和果冻分别为60/7盎
司和120/7盎司.
(3)要弥补果冻涨价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要恢复到原来的消费水平N=12,J=24.设此时需要收入I元,
则
I=0.05N+0.15J,
N=12,J=24. 得:I=4.2 (元)
因此汤姆每周用于三明治的总支出应增加1.2元 (4.2-3)。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二、填空题
1. (土地)、 (资本)、 (劳动)和 (企业家才能)。2.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不变)。3. (递减)。4. (追求最大的利润)。5. (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6. (Ⅰ) (Ⅲ) (Ⅱ)。7.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8. (10:1)。 三、单项选择题
1. (B)。2. (C)。3. (B)。4. (B)。5. (B)。6. (D)。7. (B)。8.(C)。9. (A)。10.(C)。 11. (B)。12. (C)。13. (A)。14. (C)。15. (B)。16. (A)。17. (A)。18. (C)。19. (A)。20. (B)。21. (D)。22. (B)。23. (D)。24. (D)。25. (B)。26. (B)。27. (D)。28. (B)。29. (C)。30. (D)。 四、多项选择题
1. (ACD)。2. (ACD)。3. (ABD)。4. (ABCD)。5. (ABCD)。6. (BD) 五、判断题 1. 六、简答题
1.答: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征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 答: (1)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最优生产投入量应在第二阶段内,即在该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将不会停留在该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至于生产者究竟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为最佳,则取决于该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若它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成本,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
(2)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RTS=ω/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决定最佳比例。如此确定的比例有无数个,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那么,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扩展线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情况。
生产规模的确定需由收益情况来定。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原则是MR=MC。 七、计算题
1.解:APL=-L+24L+240, (APL)′=0时,APL最大。即-2L+24=0,L=12。 MPL=-3L+48L+240=0时,L1=20,L2=-4 (舍)
∴在第Ⅰ阶段,L<12;在第Ⅱ阶段,12≤L≤20;在第Ⅲ阶段,L>20。
2.解:
22
5?4L12?2K? PLPKP?3,PK?6
得K?4L?1 (1) 利用成本函数PLL?PKK?TC
得3L?6K?160 (2) 解方程组得,L=154/27,K=643/27。
3.解:
2?33LKMPLKw2?322?2??MPK13?3Lr1LK3∴K=L
① C=wL+rK=3L=3000 ∴L=K=1000 Q=1000
11② Q
?LK?800,L=K=800 C=wL+rK=2400
23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