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病学大纲(新)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英语代号 总学分 授课学时 神经病学 Neurology 2 34 总学时 讨论学时 49 0 课程简称 课程英文类别代号 周学时 实验学时 15 教学周数 其他学时 0 总 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2. 熟悉神经系统的解剖,掌握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后相应的临床表现。 3.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定性诊断。 4.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 5.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6.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掌握腰穿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 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二) 神经系统损害时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定位价值 2. 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定位价值
3.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性质、类型和各种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 4. 运动障碍:包括延髓麻痹和肢体瘫痪 (1) 运动系统组成:锥体系,锥体外系
(2) 运动系统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瘫痪、肌萎缩、步态异常、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 a.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b. 不同部位损害的运动障碍特点: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损害;脊髓半切、横贯损害;脑干、内囊及中央前回和小脑损害。
5. 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浅反射、深反射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定位价值,病理反射的定位价值 (三)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的分类、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1. 意识障碍
2. 失语症、失用症和失认症 3. 视觉障碍 4. 眼球运动障碍 5. 听觉障碍和眩晕
6. 晕厥及癫痫发作 7. 瘫痪 8. 共济失调 9. 步态异常 10.不自主运动 11.二便障碍
(四) 腰穿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采集和检查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3. 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点,运动及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4. 掌握腰穿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
头 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讲述头痛的分类,头痛的防治原则 2. 了解偏头痛病因与发病机理。 3. 熟悉偏头痛临床表现。
4. 掌握偏头痛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防治。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偏头痛的主要发病学说。 2. 典型偏头痛临床表现。
3. 偏头痛与其他发作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痛性眼肌麻痹、低颅压头痛、紧张性头痛)诊断和鉴别诊断。 4. 偏头痛的防治。 5、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重点掌握典型偏头痛。 2. 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3. 偏头痛的治疗。
脑 血 管 疾 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脑血管的解剖 2. 了解脑血管病的分类
3. 熟悉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4. 掌握脑血栓形成(包括分水岭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鉴别和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5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 概述 1. 脑的血液供应 2. 脑血管病的分类
3. 脑血管病的病因:基本病因以血管壁损害为主。 4.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 主要血管闭塞后的表现 (二)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 病因:强调颅外心血管病变 2. 发病机制:强调微栓子学说
3. 临床表现:重点讲述特征性症状和常见症状。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6. 治疗:病因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手术治疗。 (三) 脑血栓形成
1. 病因:动脉管壁病变,强调动脉粥样硬化。 2. 发病机理:动脉管壁病变和附加因素
3. 病理: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和脑梗死的中心坏死灶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再灌注损伤。 4. 临床类型中重点突出分水岭梗死(病因、类型、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5.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CT和MRI表现。 6. 诊断和鉴别诊断
7. 治疗:对症治疗、超早期溶栓、脑保护、抗凝、降纤、抗血小板、外科治疗、康复及预防性治疗。 (四) 脑栓塞
1. 病因:栓子来源、强调风湿性心脏病心源性栓子脱落。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骤然起病、瞬间达高峰、符合血管分布、CT和MRI表现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治疗:同脑血栓形成,气栓、脂肪栓、感染性栓塞的相应处理。 (五) 腔隙性脑梗死
1. 病因和机制:不完全清楚,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2. 病理特点:病变血管及病灶大小、部位。
3. 临床表现:四种经典的临床综合征、CT和MRI表现。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扩血管和钙离子拮抗剂。 (六) 脑出血
1. 病因:强调高血压
2. 发病机制: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稳定型出血和活动型出血。 3. 病理:脑实质内出血及其好发部位。
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各部位出血的症状和体征、CT和MRI表现。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6. 治疗:昏迷护理和治疗、血压的管理、控制脑水肿、并发症的防治、外科治疗。 (七)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病因:颅内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所致的梭型动脉瘤、其他 2. 发病机制
3. 病理及病理生理:脑表面出血及动脉瘤好发部位、颅高压、脑积水、血管痉挛。 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剌激征、局限性体征较少、常见并发症。 5. 辅助检查:影像、TCD 6. 诊断和鉴别诊断
7. 治疗:内科治疗、手术治疗 8. 预后。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脑血管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熟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熟悉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4. 了解CJD、神经Lyme病、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 临床表现
2. 治疗原则:当临床疑诊,可用阿昔洛韦进行诊断性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有助于改善预后。 (二)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1. 临床特点 大多数见颅高压,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改变颇似结核性脑膜炎,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可确诊。 2. 治疗原则
(1) 抗真菌治疗 采用多种药物、多途径给药、足够疗程用药。 (2) 对症支持治疗 有效的降颅压及支持治疗是病因治疗的基本保证。 (三) 神经梅毒 1. 临床分型及表现 2. 治疗原则
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 见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
2. 掌握单疱脑炎、隐脑、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