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1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0
一,简述题(每题10分,5题,合计50分) 二,计算题(每题11分,3题,合计33分)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题,1题,17分)
简述题:
1, 简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类: (一) 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①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影响到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政府大量定货的刺激诱导下,才能满足个人或企业的投资需求和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所以,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增长,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二是当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减少时,也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③ 对分配形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首先,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与此相关联的有关企业分别从财政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由此而发生变动,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其次,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劳务的各个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 (二) 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①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②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③ 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将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很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2,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现象。
①: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这是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②: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
③: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 ④: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後果,
⑤:区域经济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
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後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⑦: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由於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3, 公共产品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一)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相对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二) 特征:
① 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即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获得利益。
② 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即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
③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④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4, 简述基础产业的发展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
基础产业部门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仅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对基础产业的适度投资水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我国目前的“瓶颈”状况而言,增加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其“乘数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 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② 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范围有严格限制。
③ 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
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其资金来源包括财政的投资预算,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资本市场以及从国外获得资金。
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该项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使用后,具有了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特征,是财政资金的“拟资本化”。随着政策性银行机构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基础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5, 市场机制实现经济效率所需的环境是什么?
①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② 所有行业的成本是递增的 ③ 商品和服务都是内在化的 ④ 不存在公共产品 ⑤ 充分的信息 ⑥ 完全的流动性
7, 政府失灵的原因和表现什么?
(一)、政府失灵是指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 对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 ② 制度性原因 ③ 理性预期的影响 ④ 信息不充分 (三)、政府失灵的表现
① 政治家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俘虏,而不管大多数人的利益。 ② 政府行动往往不能或不肯按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最优方案。 ③ 政府官员的目标往往是追求机构规模最大化 ④ 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谋求的是他们自身的内部私利 ⑤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同样不能解决。
8, 如何理解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对该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
经济决定财政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是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等几个指标表示的。 (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
生产技术水平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为技术进步,影响在两方面:
① 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技术进步越快,GDP 的增长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②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资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9, 如何理解一国通货膨胀水平对该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一般引起投资高涨,消费增长,财政收入会增加。 通货膨胀对资金再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居民和企业,由于产生通货膨胀,个人或企业名义收入上升,而政府实行的累进制税收政策,原本不需要纳税的个人现在需要纳税,原本需要纳税的人或者企业比以前纳的税更多了。二、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债务人需要还款的数目名以上不变,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实际上还款的数目减少了。三、有利于企业不利于居民,通货膨胀导致工人实际工资相对降低,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利润。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由于国内需求过高,因此政府应该减少财政支出从而抑制投资过热从而达到控制物价稳定的目的。
10,决定税制结构模式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按其改变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改变,如政府调节经济的意图、国际影响等;另一类在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则较小,如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构成了一国既定的税制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素基本上决定了税制结构,也就是税制模式的类型;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素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税制结构,但无法改变税制模式
11,简述非税收入概念、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一)概念: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二)特点:
① 灵活性 ② 不稳定性 ③ 非普遍性 ④资金使用上的特定性 (三)理论依据:
① 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 ② 矫正负的外部效应的需要 ③ 政府所有权收益的存在
12,财政管理体制的本质是什么?实行集权与分权的依据有哪些?
(一)本质: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二)集权依据:
1.有利于有效配置全国性或准全国性公共产品。
2.只有中央政府才便于出面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
3.集权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