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3:35:11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时间:2006-6-15 9:58:19 作者:王卫星 来源:《竞技体育信息》,2006年第5期

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能训练在各个运动项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完成高质量技术动作和提升运动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以及防伤防病最有效的方法与路径。近年来有些运动队陆续配备了体能教练,并购置了相应的训练器材与设备,在训练的时间上也得以充分的保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项目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能训练与项目特征和个体特点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训练方法

的筛选和负荷结构的设计与实际需求还有些相互脱离。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但无论是哪一种体能训练都应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间接和直接有联系。否则,所获得的已提高的体能训练水平就无法向专项训练方面顺利地过渡与转换,体现在比赛成绩上。马特维也夫也曾指出:不但专项训练手段要从专项出发进行选择,一般身体训练手段也必须从专项出发进行选择,一般身体训练并非是与专项无

关的练习。所以体能训练的针对性显得极为重要。

一、与项目特征相结合

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都是由神经肌肉系统参与工作及输出功率的结果,既不是单纯的力量,也不是单纯的速度,是两者的集合,只是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表现的比值不一样,由此构成了运动项目的速度力量的结构特征。如在短跑运动中, 优秀运动员脚在地面上的支撑时间仅为0.08秒,垂直力量约为300公斤,而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瞬间的支撑时间为0.11-0.12,而踏跳力量却高达900公斤 。同为速度力量项目,但对力量和速度两因素的需求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再如拳击的出拳、跆拳道的踢腿与铅球、铁饼、标枪等投掷器械时的出手相比,都需要速度力量,但前者为爆发性的快速用力(冲击式的击打),而后者为持续性的快速用力(不间断的加速度)。不了解这些技

术动作的关键力学特征,就很难将力量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2004年以前,皮划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直集中在卧推和卧拉两个主要手段上(均为近固定)。但通过对运动员在测功仪上的动作肌电分析,发现在插桨阶段,上臂在肩关节做伸的运动,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原动肌在近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

但在划桨阶段,则是躯干以肩关节为支点向上臂靠拢,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原动肌在远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也从此转向引体向上、低杠

拉臂等远固定的训练手段上,吻合了专项技术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工作形式。 足球是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有人曾对比赛跑动中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系统供能所占的比例进行过统计,分别为16%、20%和64%。由此选择3200m和YO-YO作为对有氧耐力的测试不无道理。但在足球比赛中有氧系统主要为行走、慢跑、抢位和攻防中中等强度的跑动提供能量,当然,同时也承担着机体的恢复。而起动、短冲、射门、头球、带球等关键性的技术动作却是由磷酸原系统提供能量支持的,虽然只

占整个能量代谢的16%,但却是比赛获胜的主要能量系统。

有人曾对韩国外教在我国某女排俱乐部的体能训练中采用400m跑的手段提出了质疑,如果从能量代谢的角度上讲,跑400m是缺乏理论依据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曾进行过一次特殊试验——一天内进行4场各60分钟的比赛,中间间歇60分钟。第四场结束后又进行一场90分钟的比赛。从对测得的生理、生化数据分析来看:尽管排球是一项高强度运动项目,但是高强度动作并不是连续出现到足以产生由于血乳酸堆积所造成的疲劳。所以,进行乳酸能的400米间歇跑,对排球比赛的意义不大。但要从磨练意志

品质,培养顽强心理的角度出发则另当别论。

当前对于跑速的训练,其技术重点已由过去的“伸膝蹬地”转到“伸髋扒地”的环节上来,优秀与非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在于:伸髋的速度与力量;落地的距离与缓冲。优秀运动员的伸髋速度快,鞭打动作放松有力,落地支撑点适宜。快速收缩的力量与速度紧密结合,通过伸髋扒地技术来体现。如果还围绕着传统的技术观点-“伸膝蹬地”进行跑速的教学与训练,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势必将不再会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与个性特点相联系

据统计,足球运动员整场跑动距离约为1000米左右,但球员司职位置的不同,跑的强度等级和负荷结构也不尽相同。如果在跑的能力训练方面一视同仁,毫无个性,其结果或是降低前锋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或是削弱中场和边后卫的肌肉耐久力,而这些

结果都不是两个位置运动员所共同追求的。

通过对男子双人划艇奥运会冠军孟关良和杨文军的测试,发现两人在肌肉用力的特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孟关良对全身肌肉的调动能力较强,用力特征上属于均衡型。在划桨时可以调动多群及同一功能群中的多块肌肉参与工作,而且左右侧肌肉能够协调配

合。杨文军的突出特点是单块肌肉用力特征显著,收缩速度快,拉桨主要依赖三角肌后部,躯干回旋主要依赖腹外斜肌,其他肌肉虽然亦能协调配合,但做功比率远远小于上述特征肌肉。在力量训练上就孟而言,注重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纤维的募集和冲动的能力,而对于杨文军,在保持其快速收缩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肌

纤维支配的协调性。

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金牌获得者唐宫红在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症状,运动技术水平和承受运动负荷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对运动员的健康检查,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阻碍运动员正常训练的真正导因,是由于缺乏有氧练习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了健康水平的下降。针对此症,除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外,训练的处方是加强有氧练习。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所选用的有氧练习手段极为简单,即每天步行往返于运动员公寓到综合训练馆(约2公里)。经过3个月的尝试,唐的机能指标恢复了正常,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体能状态随之好转,训练工作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就其有氧练习的手段来看,平常之极,但在唐

的整个训练系统中却又效力无比。

目前许多项目都把100米跑作为速度训练的主要内容,其实,即使最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采用此段落训练也只是为了发展速度耐力。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运动员能在100米跑的全程中不减速的,如奥运会男子100米冠军刘易斯在决赛时的加速跑距离为80m左右,加速时间维持在8.12-8.32s,而著名女飞人乔伊纳在获得24届奥运会百米冠军时加速跑持续9.62s,距离为90m。所以,即使较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把80m

跑作为速度训练手段的话都不适宜,何况其他非专项的短跑选手呢?

三、正确的训练方法

在筛选和设计正确的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时,除考虑项目特征和个性特点外,对其作用和要求,不能只仅考虑发展某个单一的运动素质。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并不是力量、速度和耐力的简单衍生,而是3种独立的专项运动素质。绝对力量的增加不一定能使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应该将它们从其他素质,如绝对力量中分离出来认识这3种素质。但是,我们在设计发展这些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往往是过多地强化和发展某个单一的

运动素质。

例如,长时间的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以及其他周期性练习可以发展所有运动

项目的一般耐力,这似乎很合乎逻辑,并且也在早期训练中获取了成功。但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实施这种单因素的、排他的训练方法着实有些不当,因为在高水平的训练中对任何一种运动素质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例如,在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中,着眼点往往只落在了对有机体的吸氧和运氧功能的改造上,而忽视了机体对氧的使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有氧耐力得到了提高,可在专项技术水平上并没能显现出来。 男子500m速滑冠军美国运动员杰克(1000m亚军),2004年膝关节做了手术并进行了康复性的训练,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为主。2005年的体能训练也较为宽泛,曾参加过国家级的自行车和滑轮比赛。但却在专项比赛中表现出的超众的专项能力(34.84秒和34.92秒)。加拿大的速滑运动员在夏训中,不仅将自行车和滑轮的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也积极参加公路自行车和滑轮的比赛。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水上运动项目也在冬训中引入了滑雪的有氧训练内容,这种远固定的肌肉工作方式与划桨阶段的用力相一致,收到了很好的体能训练效果。由此看来,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只有将耐力、技术、力量及协调性融为一体的有氧训练,并在不同的时期,根据需要有

所侧重,有氧训练才能真正成为专项所需,训练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力量训练也是如此,从实战出发,并非只是对动作外形的模仿和比赛形式的复制,这会导致运动生物力学相应定律的误用。这不仅有碍于准确地发展必要的运动素质和能力,而且还改变了控制运动的神经肌肉程序。因此,注意发展项目的特定运动特征和运

动素质的特定类型是体能训练的关键。

长时期的采用一般体能训练或与运动项目相似的练习来提高运动素质可能会有一些负效应,但对于不同的阶段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看训练方法和手段运用的是否合理。如发展最大力量的最有效负荷是10-15 RM,但这种最大力量的提高是通过肌纤维横断面的增粗来换取的,同时肌肉收缩速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如此的话,对于那些不要求体重分级的快速力量项目,在大周期的早期训练阶段用此法来奠定力量训练的基础,后期再选择以3-6 RM为主的快速力量训练法,效果则会更佳。从对跑速训练研究的结果来看,组合训练法的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训练法。其训练效果的排序依次为①短跑+力量+柔韧;②短跑+力量;③短跑+柔韧;④短跑。不管怎样,在训练的每个阶段,都应分析和界定出所采用方法和手段的正负两方面的训练效应,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在将训练的积极作用充分扩大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将训练的负面影响减至

最小。

四、合理的负荷结构

关于体能训练的负荷结构往往考虑最多的是运动量、强度、密度等因素之间在一节课或小周期中的比例和组合,对此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与介绍。而对于阶段、周期、

全年、甚至是多年训练的负荷设计与安排缺乏研究。

机体对训练负荷适应的形成要经历以下阶段,即施加刺激-应答性反应-短期适应-长期适应-下降和消退。其中短期适应是指对刺激产生局部或整体适应阶段。而长期适应是器官和系统在结构与机能上的改造和完成阶段。即使如此,如果训练安排不合

理,或长期使用相同的训练负荷,则产生的训练适应会逐渐衰减和消退。 国家短道速滑队在2005-2006年的体能训练负荷结构上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基础训练阶段始于5月初,设计和选用了大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体能训练内容,如自行车、有氧操、跑步、平衡球、梯子格、负重性和自主性力量练习等等,在有17节课的周训练中,陆地训练占到了10节以上,运动员在10月上旬的两站世界杯的比赛中,表现出很好的竞技能力,我队较韩国队优势明显。在专项训练阶段重点突出了冰上训练,陆上训练的课次也随之降为6次,在12月中旬的奥运资格赛中中韩之争基本战平。赛前训练与准备阶段,陆地训练减至3次,而且每节课的负荷量也缩减到仅为基础训练阶段的二分之一,冬奥会赛场上中韩之战我队明显处于下风。而韩国队即使到了赛前训练仍保持着每

天两次的两小时的陆上训练(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冰上训练的前或后)。 从年度训练来讲,体能训练与比赛应是统一的,赛前过多的调整体能训练负荷反而会使运动员的机体不适应,使体能训练水平停滞或下降,支撑竞技能力的底座也会被随之削弱。从多年训练来讲,体能训练应该是贯彻始终的,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和运动水平的不稳定与早期体能训练的偏离和后期体能训练的短缺密切关联。体能训练的不系统和负荷结构的不合理无法保证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竞

技状态。

(北京体育大学 王卫星)

搜索更多关于: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时间:2006-6-15 9:58:19 作者:王卫星 来源:《竞技体育信息》,2006年第5期 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能训练在各个运动项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完成高质量技术动作和提升运动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以及防伤防病最有效的方法与路径。近年来有些运动队陆续配备了体能教练,并购置了相应的训练器材与设备,在训练的时间上也得以充分的保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项目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能训练与项目特征和个体特点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训练方法的筛选和负荷结构的设计与实际需求还有些相互脱离。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