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考题
管前括约肌,在流经以直角方向分出的真毛细血管,最后流到微静脉 17试述冠脉循环?
答:冠脉循环的血压较高,血流量大。
摄氧率高,耗氧量大。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
冠脉循环的血流量受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神经调节和激素的调节 19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测定中心静脉压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越高,静脉回心血量越大,反之,亦然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较强,射血分数较高,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抽吸力量加强,回心血量增多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一方面,由于肌肉收缩时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 静脉内存在瓣膜,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4)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外周静脉血回心;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值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相应减少
(5)体位该变:人体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可因跨壁压增大而充盈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
20、由平卧转为直立位心血管系统会出现何变化? 答:P108
名词解释
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 消化道黏膜上皮 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 自发的周期性的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因而称为慢波
胃肠激素: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答:舒缩迟缓,富有伸展性,具有紧张性,节律性收缩,对电刺激不敏感 2、试述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胃液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黏液,其中胃蛋白酶(原)有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的作用
胰液主要成分是HCO3-,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原),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胰淀粉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其中,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能分解蛋白质为小肽,氨基酸。羧基肽酶(原)能分解肽为氨基酸。胰脂肪酶能使三酰甘油分解为脂肪酸,甘油和一酰甘油。胆固醇酯酶能使胆固醇酯分解为脂肪酸。磷脂酶能使磷脂分解为脂肪酸。 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固胆色素 3、试述胃液和胰液的分泌的调节? 答: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此外,刺激胃酸分泌的其他因素还有Ca+、低血糖、咖啡因和酒精等。
13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生长抑素,此外,由小肠上部的S细胞释放的促胰液素以及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都能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头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传入冲动经与刺激唾液分泌相同的传入途径到达中枢的延髓、下丘脑、边缘叶以至大脑皮层等脑区,反射的共同传入途径是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到达胃腺细胞,引起胃液分泌;胃期:胃期引起胃液分泌的机制有:1)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可刺激胃底、胃体、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性冲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胃泌素中介引起胃腺分泌。2)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可刺激幽门部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促进胃泌素释放,进而引起胃液分泌。3)食物的化学成分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胃液生成
肠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迷走神经通过促进胃窦和小肠黏膜释放胃泌素,后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胃期:扩张胃以及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刺激胃窦黏膜释放胃泌素,简介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的分泌。肠期: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促进肠液的分泌
4、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答: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其生理意义在于适应大量食物的暂时储存,同时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从而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小肠,有利于食物在胃内充分消化;紧张性舒张,生理意义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并协助推动食糜移向十二指肠,同时还可使胃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蠕动,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化学性消化作用,也有利于块状食物进一步被磨碎和粉碎,并将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
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肠道一定的形状,并维持一定的腔内压,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密切接触,有利于吸收的进行。分节运动,意义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同时能增强食糜与 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通过对肠壁的挤压,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的条件。蠕动,防止食过早的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5、试述胃泌素,缩胆囊和促胰液素对胃肠的运动和胃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答:对胃液的分泌的调节作用:胃泌素,(1)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元的分泌,(2)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可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3)促进消化道黏膜的生长和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合成(4)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
6、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如何调节胃肠运动?
答:对小肠运动的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加强小肠的运动,交感神经的兴奋则能抑制小肠运动
名词解释
能量代谢:生理学中通常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成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氧价
呼吸商: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样化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消耗O2,产生Co2.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和吸入的O2的量比值称为呼吸商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体温:包括两部分。其中集体核心部分的温度成为核心温度;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 问答题:
14
1、试述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答:来源:(1)ATP的生成和利用,ATP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合成的一种高能化合物,当A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及磷酸时,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2)糖在氧供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氧化,合成38molATP.无氧情况下,进行糖酵解,合成2molATP。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主要在肝脏被利用,经过磷酸化和脱氢而进入糖的氧化分解途径供能,或转变成糖。蛋白质可分解为氨基酸供能。一般情况下,不会分解蛋白质供能 去路:50%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建中,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答:肌肉活动,机体的任何轻微运动即可提高代谢率;精神活动,脑组织的血流量大,代谢水平高,人在精神紧张时,能量代谢率显著增高;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环境温度,环境过低时,代谢率增高
3、试述体温的生理性变动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意义 答:体温的 生理性变动:(1)体温的昼夜变动,体温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影响,出现日节律的现象(2)性别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3)年龄的影响,儿童和青年的体温比老年人高,是因为基础代谢率高(4)肌肉的影响,肌肉活动可引起代谢率增高,进而影响体温升高 体温恒定的生理意义:
4、试述机体产热方式和散热过程 答:产热形式: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主要靠脏内器官产热,其中肝的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高;骨骼肌运动产热,由于 骨骼肌的总重量约占体重的40%,因而具有巨大的产热潜力,当剧烈运动时,其产热量增加40倍,占机体产热量的90%;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产热,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提高产热量;寒战和非寒战的产热。 散热(1)散热的部位主要在皮肤,当环境温度低于表层温度时,大部分体热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向外界发散,小部分体热则随呼出气、尿、粪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则通过蒸发散热来发散体温(2)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交感神经 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的血流量,是散热量能符合当时条件下提热平衡的要求 5、根据机体的散热方式,临床上可用何种方式对高热病人进行降温,试述其机理? 答: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可以给病人冰帽,冰袋降温;通过辐射散热可降低周围温度,增大温度差,使散热量增加;通过对流散热,可通过增大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机体有效散热面积,风速使散热加快 6、试述PO/AH的作用 答:(1)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2)对下丘脑以外的部位,如中脑,延髓,脊髓以及皮肤,内脏等处的温度变化产生反应(3)这类神经元对致热原或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种肽类物质的反应,与这些物质所应引起的体温调节反应是一致的
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率过滤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球管平衡: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为肾糖阈 问答题 :
15
1、试比较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答:皮质肾单位:肾小体相对较小,髓袢较短,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小动脉大,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近髓肾单位:肾小体较大,髓袢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血管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答: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囊内呀升高可降低有效率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可使有效率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P218
3、口服1000ml生理盐水,清水,或注入50%葡萄糖,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答: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可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 的重吸收。
血管紧张素1和血管紧张素2均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5、试述ADH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答:抗利尿激素有V1和V2两种受体,ADH作用于V1受体,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ADH作用于V2受体,可通过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增加,cAMP再激活蛋白激酶A,使上皮细胞内含水孔蛋白AQP-2的小泡镶嵌在上皮细胞的官腔膜上,形成水通道,从而增加官腔膜对水的通透性。
体液渗透压调节:体液渗透压的改变是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浆渗透压低于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渗透浓度阈值时,血管升压素分泌停止;高于 阈值时,血浆晶体渗透压每升高1%,血管升压素浓度可升高1pg/ml
血容量调解:当血容量减小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故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多,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 血管升压素释放
其他因素:恶心是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有效刺激,疼痛、应激刺激,Ang2和低血糖可刺激血管升压素分泌
6、试述肾髓质高渗形成原理及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答:肾髓质高渗的建立主要是由于NaCl,和尿素在小管外组织间液中积聚,血液流经直小血管时,有逆流交换的作用,即:愈向内髓部深入,直小血管中血浆的渗透浓度越高,在折返处,其渗透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直小血管内流血液在升支中向皮质方向流动时,髓质渗透浓度越
来越低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