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学基础题库 - 图文
C、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16. 下列所述位置属于板块挤压型边界的是( )。
A、亚丁湾; B、日本岛弧; C、东非裂谷; D、圣安德列斯断层 17.下面剖面图所示的地质构造为 ( ) A、向斜; B、背斜 C、单斜; D、无法判别
18.下列有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属于主震型地震; B、属于浅源地震; C、属于构造地震; D、属于深源地震 19.下列所述位置处于拉张型板块边界的是 。 ( )
A.安第斯山脉; B.圣安德列斯断层; C.东非裂谷; D.日本岛弧 20. 地壳浅部中岩石由于脆性较大,在构造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断裂构造,其中断裂岩块间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称为:
A、断层; B、解理 C、节理; D、断口
21.近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都属于 ( )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冲击地震 22. 日本地震频发,这与该国正好处在( )上有密切关系。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C、大陆裂谷地震带;D、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3. 下列有关褶皱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 .A、.褶皱是岩层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B、背斜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 C、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D、背斜核部为新地层、翼部为老地层 24. 下列所述位置属于板块挤压型边界的是( )。
A、亚丁湾; B、日本岛弧; C、东非裂谷; D、圣安德列斯断层 25. 我国台湾地震频发,这与其正好处在 上有密切关系。 ( )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C、大陆裂谷地震带;D、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6. 按照地质力学的观点,天山山脉属于( )。
A、经向构造体系; B、纬向构造体系; C、扭动构造体系; D、山字型 27.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个地震带上 ( )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C、大陆裂谷地震带;D、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四、概念解释题:
震中与构造地震 地震序列与地震基本烈度 侵入作用 构造运动 地堑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重力异常并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2. 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4. 简述断层的概念和切割律,并判断下图中断层(f1、f2、f3)的新老关系。
f1 f3 f2 f2
f1 f3
5. 简述大陆漂移有哪些证据?
6. 简述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和岩石圈板块边界类型及其特点。 7.简述世界各主要地震带内发育的地震类型特点 8. 简述我国主要的地震序列特点 9.板块边界类型及其特点
10.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六、论述题
1、论述新构造运动有哪些证据?
2、论述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形成对应的构造运动、特点并作剖面图说明。
变细沉积分异作用变粗海侵层位(A)和海退层位(B)
七、读图题
1、仔细阅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2)本区发育的褶皱类型有哪些?(只需写出褶皱的基本类型) (3)断层为哪种类型及断层类型判断依据?
(4)此图中表现来的地层、地质体之间有哪些接触关系。 2、 仔细阅读下列地质图,并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2)以刘庄、大岭为核的褶曲分别属于那种基本类型(向斜/背斜)?其枢纽与轴面产状各具怎样的特点?
(3)图中断层为哪种类型及断层类型判断依据?
(4)花岗岩体与围岩之间有哪些接触关系?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3、仔细阅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该图西北部小山一带以D1为核的褶曲(简称小山褶曲,下同)属于那种类型(向斜/背斜)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类型:
形成地质时代:
(2)小山褶曲的枢纽产状特征。
(3)小山地区的横向断层组,根据其运动学特征可判断其性质为 ,断层的组合类型为 。
(4)该图中部的大山地区发育的纵断层(F1)产状可记为 ,断层性质为 。
(5)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有哪些类型并具体说明。
(6)侵入岩体侵入的地质时代。
4. 仔细阅读下图,并据图回答问题。(5分)
(1)图示区域有多少个板块?并说明你的划分依据(2分)
(2)A、B和C三个大陆哪个(些)大陆边缘能发现或活火山,而哪个(些)大陆边缘却不可能发现或活火山?并说明原因。(3分)
第四章答案
一、1.节理、断层;2.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 3. 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 4 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5拉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 6.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7《地质学原理》、将今论古。 8. 经向(南北向); 纬向(东西向); 扭动9. 浅源; 10-20
10. 分离型 、 汇聚型 和 平错型 。11. P 波、S 波和面 波。 12. 温度 、 压力 和 化学活动性流体(化学环境) 。 13. 变质基底(或结晶基底、褶皱基底)、(沉积)盖层、(角度)不整合; 14.节理、断层; 二、1----5×√××× 6-------10√××√× 11----------15√√√√x 16--------20x√√x√ 21-----25√×√√× 26---27√× 三、1-----5cabab 6-----10bbbdc 11-------15bbbac 16----20badcc 21-----25aadba 26--27ba 四、略
五、1答:重力异常是指实测值与理论不等,若实测值大于理论值称为正异常,反之则称负异常。其产生的原因是理论重力值是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而产生重力异常。
2、(1)沿着板块边界(洋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 (2)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
(3)发生于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张所产生;发生于转换断层带的地震主要由扭错引起;发生于俯冲带、地缝合线的地震主要由挤压作用所产生;发生于海沟附近的地震许多是由张裂形成 (4)板块内部地震较少 3、(1)岩石圈(构造圈)板块相对于软流圈而言是刚性的
(2)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