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2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方案 重庆市203中学胡道高设计 2012年9月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或r组合,y也可以与R或r组合。
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同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l∶1∶1∶l。
(3)受精作用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其中遗传因子组成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有4种。
学生活动:自己推演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并归纳总结F2
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的规律,由一学生上黑板完成,结果如下左图:
对F2代进行归纳,得出这样的三角规律来。 a.四种表现型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上右图:
黄色圆粒(Y—1)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上(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Y—rr)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圆粒(yyR_)出现于第三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皱粒(yyrr)出现于小三角形内(yyrr)。
b.基因型:九种遗传因子的组成形式:纯合体(YYRR、YYrr、yyRR、yyrr)与两对基因的杂合体(YyRr)各位于一对角线上,如下左图:
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体以纯合体对角线为轴而对称,见上右图:
c.九种遗传因子组成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用F2中两对遗传因子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遗传因子组成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下表:
[三] 教学目标巩固,布置作业 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发生了组合。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遗传因子和4种表现类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
---------------------------------------------------------------------------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过程 导言 第 5 页 共 30 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方案 重庆市203中学胡道高设计 2012年9月
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表现型,F2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用自由组合现象作了解释,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用测交法)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问:什么叫测交?(答: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类型杂交。目的是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请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0。孟德尔用F1作了测交实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预想。证实了他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设疑:用F1(YyRr)作母本和父本测交的试验结果怎样呢? 学生推演,教师出示投影,比较测交结果。结论是: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见书11页表) (四)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个定律的学习,可知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正确地选用了试验材料。
2.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七)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在发现
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和奥地利植物学家丘马克 分别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
1909年约翰生提出用基因(gene)代替遗传因子,成对遗传因子互为等位基因(allele)。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两个概念。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形状的基因。D、d 非等位基因: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A、d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三] 教学目标巩固,布置作业 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第 6 页 共 30 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方案 重庆市203中学胡道高设计 2012年9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图解,受精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讲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 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
(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
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
(板
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
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答:两个。)
第 7 页 共 30 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方案 重庆市203中学胡道高设计 2012年9月
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
(答:四个。)人呢?(答:23个。)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也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 (三)总结
第 8 页 共 30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