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六 古诗鉴赏 精练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六 古诗鉴赏 精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16:47

就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深层内容的理解,而且要求深入细读。具体表现为: ①故意理解错情感内涵。如把本来表现高兴的说成悲哀的。

②故意理解错作者的表达意图。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4题C项把白居易在诗中称李绅为“短李”理解为“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说得很明确——戏赠。 应对策略:

通过对诗句意境、氛围、基调的仔细判定,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尤其要结合注释,透过背景分析作者的真正意图。 三、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命题者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词语、诗句进行赏析,常在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和手法使用的效果上设误,以此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准确。

①故意说错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或者有意漏说、多说所用的表达技巧。

②对所用表达技巧的表情达意效果“望文生义”。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4题B、D两项对尾联典故效果的分析就是“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

①平时要熟悉掌握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尤其要对选项中涉及的手法结合原诗仔细判断。 ②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句子含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其语境,具体深入地揣摩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 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 这首诗为诗人卧病闲居时所作。题意为程延有《秋夜即事》诗来赠,韩翃作本诗酬答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句,“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敏锐感受:“迎风”写出一片萧瑟之声。 B.第二句,写空城寂寂、月色淡淡的清冷景色,通过景色描写反衬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C.第五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进入晚秋。 D.第六句,“卧”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疾病缠身,心愿落空。 E.尾联,诗人陶醉于友人优美的诗篇之中,一扫寥落心情,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

[注]

答案 BE

解析 B项“反衬”错误,应为“正衬”。E项“一扫寥落心情”错误,漫漫长夜,只有一诗相伴,而且友人不在身边,诗人的心情依然寥落。

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用名词组合,语言简约,含义丰富;②通过描写星河、一雁、秋夜、砧杵声,构成清冷的意境,寓情于景,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孤寂;③捣衣声声,以动衬静,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北宋抗击西夏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统兵在外。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⑥欹:倾斜。⑦怀贤阁: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的功业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汉家三杰的故事。言外之意,古有“三杰”收复失地,今天已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避战,没有尽力地保卫山河。

E.“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 答案 AC

解析 A项上片首句叙述眼看神州沦丧,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山河,呼唤英雄人物的出现,焦急、愤慨之情溢于言词。并不是说“名将的功业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②①

C项“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历史上有汉家三杰收复陕西的故事,言外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并不是说“今天已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词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对收复山河的英雄的呼唤之情(或“表达了主人公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对山河沦丧、朝廷不能任用贤才收复山河的沉痛和愤懑,对自身年华易逝、难以收复失地的惆怅。

(2)词人借用典故表达情感。词的上片,词人借用范仲淹、韩琦及“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雄的追慕和呼唤之情。词的下片,词人借拜将台和怀贤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朝廷不能选用英雄收复失地、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愤懑与沉痛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5.下列对以上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E.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二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的滔滔流水“送”走了。 答案 BE

解析 B项“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望文生义,过度解读。E项“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待”“送”二字应为拟人手法。

6.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管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诗人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就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深层内容的理解,而且要求深入细读。具体表现为: ①故意理解错情感内涵。如把本来表现高兴的说成悲哀的。 ②故意理解错作者的表达意图。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4题C项把白居易在诗中称李绅为“短李”理解为“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说得很明确——戏赠。 应对策略: 通过对诗句意境、氛围、基调的仔细判定,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尤其要结合注释,透过背景分析作者的真正意图。 三、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命题者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词语、诗句进行赏析,常在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和手法使用的效果上设误,以此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准确。 ①故意说错表达技巧使用的术语,或者有意漏说、多说所用的表达技巧。 ②对所用表达技巧的表情达意效果“望文生义”。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4题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