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六 古诗鉴赏 精练
核心题点精练十六 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
核心题点精练十六 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
2017年高考课标卷三套试卷均把古诗鉴赏第一道主观题改为多项选择题,且稍有难度。考生做题时失误率高,得分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研究命题者对此题的设误方法,找出相应的解题策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飘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②
①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答案 DE
解析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2)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3)作者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 ①鸣髇(xiāo)血污:鸣髇,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④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用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全词上片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片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
③
④
②
①
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答案 BD
解析 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意理解)。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词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词人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说“欲去”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词人内心的矛盾。
4.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词人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2)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词人“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又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3)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夏感事 陆 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 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1163)夏,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
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谢尽而绿树成阴,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C.颔联写作者因为自己大病初愈,二十多天没有喝酒才能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
D.尾联将自己的欣喜变得有些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的开明而欣
②
①
喜,也为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
E.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 答案 BC
解析 B项作者并没有借此“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C项作者在立夏时才听见黄莺的啼叫,是因为作者借居之处是深山之中所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 6.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2)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3)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4)对高宗时秦桧当权误国的不满。
命题者常用的三大设误点及其对策
一、思想内容理解不准确
选择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命题者几乎把重点都放在此了,其设误点主要有:
①故意把诗句内容翻译解说得不准确,如在对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时歪曲季节、时辰、地点,对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诗句只作表面性、肤浅性解说等。 应对策略: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②故意把内容理解错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语诱导考生作出错误判断。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4题B项把诗句“无哗战士衔枚勇”理解为“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就是典型例子。 应对策略:
不要先入为主,盲目相信选项的解说。首先应理解相关诗句大意,再结合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比如上面那个选项,孤立看来,貌似正确,但只要细解诗句中的“无哗”,再回到原诗描写考场的氛围中去,就发现该句与下一句意在表现考场的肃静,考生们集中应考的情景,而不是表现他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气概。 二、情感态度体察有误,不明作者意图
如果说在诗歌内容上设误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表层意思的理解,那么在诗歌情感态度上设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