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6 - 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 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
②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③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应验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④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抵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⑤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
1
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载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1.下列有关“手机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B.“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语言文字信息为承载方式,手机只是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的凭借和媒介。
C.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手机文学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如今它已经发展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 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其中精品在表达上“惜墨如金”,角度设计巧妙,视点绝佳,能够触动人的内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传统的文字焕发青春。
B. 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机文学应运而生,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的小说《深爱》,开创了它的先河。
C. 要达到传统文学与新媒介的共赢就需要通过媒介形式、内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这也是“全媒体”的主旨所在。
D. 传统的文学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再加上时代技术的发展,于是,手机文学呼之欲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这是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融合的结果。
B. 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但当今的视听文艺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难以实现这一使命。
C. 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的精神需求。
2
D.手机文学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它既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同时已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韵。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4.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大臣手持上朝的象牙薄板 ③七....月既望:农历小月的十五日,大月的十六日 ④十五弹箜篌:古代一种管乐器 ⑤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纪念 ⑥吾妻归宁:古时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⑦而望幸焉:好运气 ⑧暮春之初:阴.....历三月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5.下列句中加点词都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先妣抚之甚厚 ③娘以指叩门扉曰 ④白露横江 ⑤举匏尊以相属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⑦虽然,犹有未树也 ....
A.①④⑥⑦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⑦ D.③④⑥⑦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客有吹洞箫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1)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5分)
(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不盈期月,书便大进。(5分)
3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9分)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8.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9. 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三)默写(6分,每空1分)
10.(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借秦朝灭亡的教训,告诉后人如果不引以为鉴的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一文中,苏轼认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