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411038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学 时 30 学 分 2
试用专业 应用数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还是国家调控和企业运作的管理过程,都会产生巨大的信息流量,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掌握与利用已经成为在激烈竞争状态下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柱的统计方法,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教师把统计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力争使学生形成积极获取信息的意识。 2、掌握处理数据的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3、对宏观经济分析有一定了解,并对经济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有一定认识。 4、初步掌握与了解现代统计学中的统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总论(2学时)
目的和要求:了解什么是统计学及统计学有什么用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学
1.1 统计的含义
1.2 统计学的过去与现在
1.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的内容 第二节 统计学有什么用 2.1 统计给我们智慧与力量 2.2 统计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2.3 统计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思考题:1、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2、统计在经济、管理中有什么用?并举一例子。
第二章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4学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知道数据的各种形式,个体与指标及总体与指标的基本概念还有处理数据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常用数据集的表现形式和类型,个体与标志,总体与指标的概念。 难点:了解Excel处理数据的功能。
第一节 四个数据集及数据类型 1.1 四个常用数据集
1.2 数据类型1 1.3 数据类型2
第二节 统计总体个体与样本 2.1 统计总体和个体 2.2 总体的特点 2.3 样本
第三节 标志指标与变量 3.1 统计标志 3.2 统计指标 3.3 变量
第四节 指标体系
4.1 统计指标体系
4.2 举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4.3 举例:宏观经济指标体系 第五节 统计计算工具 5.1 概述
5.2 Excel实现数据处理的主要途径
思考题:1、用Excel打开四个数据集,说明各个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类型。
2、简述统计总体与指标,个体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6学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能依据统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类整理、浓缩简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难点:如何使用Excel做统计图 第一节 统计资料的收集
1.1 统计资料及其来源
1.2 统计调查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整理 2.1 统计资料的审定 2.2 统计资料的分组 2.3 次数分布
第三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3.1 统计表 3.2 统计图
思考题:1、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你自己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个调查方案。
2、什么是问卷调查?设计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的问卷调查。
第四章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能够使用各类代表性的数量特征值来准确描述经过调查、整理后展现的数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算集中趋势及离散程度指标 难点:如何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完成指标计算。 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描述 1.1 数值平均数 1.2 位置平均数
第二节 离散成度的描述 2.1 离散程度的绝对指标 2.2 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 2.3 数据的标准化 2.4 是非标志标准差
第三节 分布的偏态与峰度 3.1 原点矩与中心矩 3.2 分布的偏态 3.3 分布的峰度
第四节 计算工具使用指南 4.1 计算器的使用
4.2 Excel的描述统计分析功能
思考题:1、什么叫集中趋势?描述集中趋势常用指标有哪些? 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有何关系?
第五章 指数(4学时)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利用指数及其计算来了解和居民消费有关的经济问题,以及和股票大盘指数走势相关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指数及计算了解人们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 难点:编制和解释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 第一节 指数概念 1.1 什么是指数
1.2 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换成指数 第二节 指数的构造方法 2.1 简单综合指数 2.2 简单平均比率指数 2.3 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
2.4 加权平均比率指数
2.5 指数公式优良性测试与指数体系 第三节 指数的应用与调整 3.1 指数的调整作用
3.2 指数数列与基期更换
3.3 拉氏指数与固定权数 3.4 总指数与类指数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4.1消费者价格指数 4.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4.3 股票价格指数
思考题:1、指数有什么用途?
2、听说过“企业景气指数”和“卡斯特经济景气指数”吗?上网搜集背景资料,弄清楚两者的含义。
第六章 参数估计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抽样统计推断中的常用术语,了解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以及必要样本容量的测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抽样推断的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具体操作。 难点:抽样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的误差计算。 第一节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1 抽样推断的特点和作用 1.2 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 1.3 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 1.4 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 1.5 参数估计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参数估计中的点估计 2.1 总体参数的点估计 2.2 点估计量的优良标准
第三节 参数估计中的区间估计
3.1 参数估计的精度与抽样平均误差计算 3.2 参数估计的误差范围与概率度 3.3 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四节 抽样组织方式及其参数估计 4.1 简单随机抽样 4.2 分层抽样 4.3 系统抽样
4.4 整群抽样
第五节 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5.1 平均数的必要样本容量 5.2 成数的必要样本容量
5.3 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思考题:对一批产品按不重复抽样方法抽选200件,其中废品8件。又知道抽样总体是成品总量的0.05,当概率为0.9594时,可否认为这一批成品的废品率低于5%?
第七章 假设检验(4学时)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假设检验对总体分布的某些参数作出假设,对样本的统计分析
来判定该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对总体分布给以进一步的确认。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讨论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问题。
难点:在各种条件下做均值检验、成数检验和方差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概述 1.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1.2 假设检验的步骤
1.3 两类错误和假设检验的规则 第二节 总体均值的检验 2.1 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 2.2 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 2.3 两个非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 第三节 总体成数的检验 3.1 单个总体成数的检验 3.2 两个总体成数之差的检验 第四节 总体方差的检验
4.1 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
4.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之比的检验
思考题:1、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
2、某厂生产一种新型家用产品,厂家声称某市已有0.2以上的家庭在使用这种产品。市场调查人员在该市抽选了一个由300个家庭组成的随机样本,发现有70个家庭使用了这种产品。这些数据是否为证实厂家的说法提供了充分证据?(a=0.05)
三、考核方式及评价结构比例
开卷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四、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管于华:《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袁卫等:《新编统计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徐国祥等:《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于磊等:《统计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5、李心愉:《应用经济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方萍等:《试验设计统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