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蒙自红枣设施大棚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蒙自红枣设施大棚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目的
枣子种植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蒙自“小红枣”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十分适合枣树生长。蒙自小红枣产业近些年有了规模化的发展,通过农业、科技部门对本地小红枣进行了生产用苗的组织培养,并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小红枣”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多亩,年产量3.6万吨,种植农户2万多户,远销广州、深圳、南宁、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和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了蒙自市的特色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消费者及市场对红枣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蒙自本地小红枣的品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价格一年不如一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种植户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用优良品种替代本地小红枣是广大果农的心声,是市场的需要。蒙自金盆枣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98年开始种植小红枣,在种植小红枣多年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引种北方鲜食枣获得成功。在此过程中,把北方鲜食枣与本地小红枣优化组合,在芽变中培育、选育出新品种“冰糖枣”,在口感、内在品质都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三年果树每亩产值达两万元以上,具有
极高的经济效益。
通过“冰糖枣”设施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示范推广“冰糖枣”枣树优良品种,并将现有先进适用的丰产栽培技术加以组装配套,提出蒙自市枣树良种“冰糖枣”丰产栽培技术规范,改良和提高蒙自市红枣生产水平,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充分发挥产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红枣种植户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聚集,全面提升蒙自红枣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种植户收入。
3.通过“冰糖枣”大棚种植、果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完善,突出科技对蒙自红枣产业链的支撑,进一步提升蒙自红枣产业发展层次,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对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支撑和引领,增强蒙自红枣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4.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栽培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种植基地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冰糖枣”设施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将使蒙自的红枣产业从种植、采后处理、加工到市场开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蒙自3万多亩的红枣健康发展,不断增加种植群众的收入,带动农民改造足够相同自然条件适宜种植
优质红枣的宜林荒山、荒地,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意义和必要性
目前,蒙自红枣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前些年国家、省、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及科技部门给予蒙自红枣产业诸多的支持和扶持,蒙自红枣已经具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知名度,但还存在不足。
1.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良种苗木可以增加果树产量,改善果品的口感,提高市场竞争力,能明显提高果园生产效益。目前,蒙自本地小红枣与新选育的“冰糖枣”相比,品种老化、退化,皮厚、口感不佳,品种的问题已制约蒙自红枣产业的发展。
2.果园管理技术水平低,总体质量较差。
果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种植管理,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品分级销售不规范、不统一,相当部分种植者科技意识、商品化意识不强,缺乏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种植管理水平不高,以至造成种植区域内产量、质量高低不一,经济效益差异较大,生产投入品农药的使用不规范,影响果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稳定的、规模较大的中介组织及深加工和营销
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得蒙自红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蒙自红枣大多以鲜果产品形式出售,依靠个体户收购和外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影响了产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果品质量的竞争,是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因此蒙自红枣特色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需求,走科技创新之路,从品种、生产示范、质量安全和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入手,开发新品种,对标准化生产及采后处理技术进行探讨,探索多元化农村服务体系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农户创造效益,对做大做强蒙自这一特色水果产业十分必要。
通过“冰糖枣”设施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带动蒙自红枣的改良,壮大产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蒙自红枣产业化经营。通过“冰糖枣”设施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促进“冰糖枣”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公司+基地+种植户+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技术上、管理上和市场营销上全面提升蒙自红枣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这对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和经济保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