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化学上册问答题
变,由球状分子变成松散结构,分子不对称性加大;粘度增加;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旋光性、紫外吸收光谱等均有所改变。(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蛋白质的复性:如果引起变性的因素比较温和,蛋白质构象仅仅是有些松散时,当除去变性因素后,可根据热力学原理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恢复原来的构象,这种现象称作复性。
4.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5.下列试剂和酶常用于蛋白质化学的研究中:CNBr、异硫氰酸苯酯、丹黄酰氯、脲、6mol/L HCl、β-巯基乙醇、水合茚三酮、过甲酸、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其中哪一个最适合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1)测定小肽的氨基酸序列。 (2)鉴定肽的氨基末端残基。
(3)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的可逆变性;如有二硫键存在时还需加什么试剂? (4)在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4)在蛋氨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5)在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答案:(1)异硫氢酸苯酯? (2)丹黄酰氯? (3)脲、β-巯基乙醇? (4)胰凝乳蛋白酶()CNBr; (5)胰蛋白酶。
1.什么是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什么说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
答: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净电荷为零(即正负电荷相等),此时蛋白质分子颗粒在溶液中因没有相同电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其颗粒极易碰撞、凝聚而产生沉淀,所以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淀物。 2.用画图法比较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氧合曲线的差异,并说明为什么? 2,3—二磷酸甘油酸(DPG)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有什么影响 3.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一级结构不同的各种蛋白质,它们的构象和功能自然不同。反之,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它们构象及其功能也可能会相似。如蛋白质分子活性中心关键部位氨基酸残基的更换,会明显改变其生物活性。但如分子中非关键部位氨基酸残基的更换或缺失、则不会明显改变其活性。 2. 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变性后,空间结构破坏,生物学活性丧失。
(2)蛋白质变构作用:某些小分子物质与某些蛋白质的非催化部分特异地结合,引起该蛋白(酶)的空间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从而使其生物活性升高或降低的作用,它是体内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
4.什么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生物功能有何关系?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答:蛋白质结构决定功能,两者有其严格的对应关系,蛋白空间结构信息贮存在特定的蛋白质一级结构之中(蛋白质的卷曲密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由其一级结构所决定。一级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功能的变化,例如镰刀形贫血病的产生,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β—亚基N—端第六个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在β—亚基的表面而引入一个疏水性粘斑,并可以借助于这些粘斑相互连接形成血红蛋白纤维,使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的溶解度下降,携氧能力降低,并导致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脆性加大易于破裂,导致贫血病的发生。
特定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是蛋白质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例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含4对二硫键,可以催化RNA的水解,如果将其置于含有β—疏基乙醇和8M的尿素溶液,破坏其二硫键,使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以导致酶活性的丧失,但如果用透析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尿素和β—疏基乙醇,原来破坏的空间结构又可以得到恢复,酶又可以重新恢复其活性。
1.请指出与下列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脂溶性维生素。(1)调节钙磷代谢,维持正常血钙、血磷浓度。(2)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促进凝血。(3)维持上皮组织正常功能,与暗视觉有关。(4)抗氧化剂,与动物体生殖功能有关。
2.指出下列症状分别是由于哪种(些)维生素缺乏引起的?(1)脚气病(2)坏血病(3)佝偻病(4)干眼病(5)蟾皮病(6)软骨病(7)新生儿出血(8)巨红细胞贫血
3.指出下列物质分别是哪种维生素的前体?(1)β-胡萝卜素(2)麦角固醇(3)7-脱氢胆钙化醇(4)色氨酸
4.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应补充哪种(些)维生素。(1)多食糖类化合物(2)多食肉类化合物(3)以玉米为主食(4)长期口服抗生素(5)长期服用雷米封的肺结核病人(6)嗜食生鸡蛋清的人 参考答案: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作用:与眼视觉有关,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维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可引起夜盲症、干眼病等。 2、维生素D
作用: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 缺乏儿童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 3、维生素E
作用: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促进血红素代谢;动物实验发现与性器官的成熟与胚胎发育有关。 4、维生素K
作用: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有关。 缺乏时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
二、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又名硫胺素,体内的活性型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醇酶的辅酶,并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缺乏时可引起脚气病和(或)末梢神经炎。 2、维生素B2
又名核黄素,体内的活性型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缺乏时可引起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眼睑炎等症。
3、维生素PP
包括尼克酸及尼克酰胺,肝内能将色氨酸转变成维生素PP,体内的活性型包括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NAD+和NADP+在体内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缺乏时称为癞皮症,主要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 4、维生素B6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体内活性型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也是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的辅酶。 5、泛酸
又称遍多酸,在体内的活性型为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 在体内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构成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6、生物素
生物素是体内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如丙酮酸羧化酶,参与二氧化碳的羧化过程。 7、叶酸
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参与一碳基团的转移,一碳单位在体内参加多种物质的合成,如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等。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8、维生素B12
又名钴胺素,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参与同型半工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蛋氨酸合成酶(又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一方面不利于蛋氨酸的生成,同时也影响四氢叶酸的再生,最终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而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9、维生素C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催化胆固醇转变成7-α羟胆固醇反应的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增加铁的吸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等作用。
1.试比较RNA和DNA在分子组成及结构上的异同点。
答:DNA:脫氧核糖、A-T/C-G、双链、双螺旋;RNA:核糖、A-U/C-G、单链、局部螺旋 2.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基本特点。答: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 (1)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断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断称为环。 (2)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
(3)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
(4)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 (5)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
(6)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着tRNA分子大小。 3.试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mRNA蛋白質合成的模板;tRNA識別密碼子,運輸氨基酸;rRNA核蛋白體組成成份。 4.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 a.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b.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
c. DNA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鸟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
d.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再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
e.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则。
5.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顺序的步骤。
制备单链模板—将单链模板与一小段引物退火—加入DNA多聚酶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加入少量4种双脱氧核苷酸—将4种反应产物分别在4条泳道电泳—根据4个碱基在4条泳道的终止位置读出基因序列 6.DNA热变性有何特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