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崧舟《去年的树》
师:(板书:焦急)是的,她焦急,她不安,因为她的好朋友树不见了。她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树啊树, 不是说好了我还要回来给你唱歌吗?难道你忘了我们这个春天的约定了吗? (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两生分角色朗读)
师:然而,事情的结果让人特别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她还要为他唱去掉的歌。就这样,鸟儿飞过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心急如焚哪!(板书:心急如焚)孩子,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回忆你心急如焚时的那份感觉。来,现来读鸟儿的话。 (生再读,情感加强。)
师:是的,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儿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1、生2分角色朗读)
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 (生3、生4分角色朗读)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着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她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伤心欲绝。(板书:伤心欲绝)孩子,你知道“伤心欲绝”的“欲”怎么讲吗? 生:将要。
师:对,她伤心到了极点。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声情并茂。) 【评析: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他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然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 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难过”和“含泪”) 师: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焦急”)
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心急如焚”)
师: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生:(齐)没有。
(师擦去板书“伤心欲绝”)
师: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成为“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就感觉很生动,没有的话感觉很无味。 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板书:平淡)
【评析: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时,教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于平淡中感受款款歌唱的深情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地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一生朗读)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轻轻地读—— 生:(轻轻地读)看。 师:谁都知道,鸟儿为这了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多媒体再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 师:她想起了,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1:(声音哽咽)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她想起了,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生2读)
师:她想起了,当森林里的雪融化了的时候—— (生3读)
师:她想起了,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生4读)
师:是啊,迎着风,迎着雨—— (生5读)
师:走过春,走过夏—— (生6读)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7: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8:(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9: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还记得,自己曾经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10:(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
【评析: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教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留下鸟儿面前的,只有这样的画面——(多媒体出示灯火的画面)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板书:写心理)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师巡视指导。)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已经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儿。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树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你能听到我唱歌吗?这是去年的那首歌。来世我会再到那片森林里去,让我找到你,好吗?现在灯火烧得更旺了,我和你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写得真好!这是多么深情的话语,她盼望着有来世,再为自己的好朋友唱歌。(板书:深情)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还记得去年在你孤单时我为你唱的歌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小夜曲吗?还记得去年我给你唱的情歌吗?但是,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短暂啊,希望你还记得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得我们是好朋友。
师:写得真好!三个“还记得吗”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板书:怀念)对着灯火,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真想说—— 生:(读小练笔)树啊树,我们去年不是约好了吗?你怎么可以就这样忘记呢?虽然你已经变成今日的灯火了,但这段友情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师:是的,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责备,然而谁都知道,责备的背后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板书 :责备) ??
【评析: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儿。】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面对着灯火,面对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份感情如此—— 生:深厚。 师:(板书:深厚)然而,谁都知道,故事并没有写鸟儿深情的话语,也没有写鸟儿怀念的话语,更没有写鸟儿责备的话语。(边说边擦掉相应的板书)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在“写心理”前板书“不”,成为“不写心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看。
【评析: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中感悟着“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有一点自责,他会怪自己没有等到好朋友来。 师:是的,他会有那么一点点内疚。
生:他会自豪,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朋友。
师:自豪,是的。他会欣慰,他会自豪,他的内心虽伤感却也会感到温暖。 ??
师:孩子们,这样的歌声,在树的心目中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吗? 生:不会!
师:这样的歌声,在鸟儿的心目中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吗? 生:不会!
师:是的!这是超越了时间的歌声,这是永恒的歌声。孩子们,带给我们这永恒歌声的故事,就叫做—— 生:(齐)去年的树。
【评析: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因此,王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中介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歌唱的意义。至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没有写心理的语言,(擦去“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吗?(生:不是)那为什么不写呢?(师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伤感,更加美好。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不写外貌,不写心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这些空间,故事才留给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抒写最深厚的感情。这个童话故事就是—— 生:(齐)去年的树。 师:下课。
【评析: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其最大的“语文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抒写最深厚的感情”,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的线也绾结,系上。
回望课堂中的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佳妙。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时,学生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其作者新美南吉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王老师的教学正是紧紧扣住这一点,整堂课也像一曲婉转的歌,简洁清明,情理交融,气韵流淌。】
贯彻一条主线 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落实三个融合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