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齐心共建和谐社会
摘要:本文从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出发,进而提出“弱势群体”当前中国
的现状,剖析当前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最后从个人和社会层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力图解决当前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谈如何来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弱势群体;和谐社会;贫富差距
一、 引言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弱势群体”的涵义和现状
2.1 弱势群体的涵义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1
弱势群体应该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因素,如社会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状况低下、先天或后天残疾、自然灾害侵蚀等;也有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原因,如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歧视。
第二,贫困性是当前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第三,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他们自己的声音是很微弱的。 2.2 弱势群体的现状
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首次提到“弱势群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一个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并切实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个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
2
首先,关注弱势群体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而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所以,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如果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的提法就会受到质疑,如果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势必会受到严重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势必会受到严重挑战。而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得以构建。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具体到我国现阶段,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被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是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事实。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第三,关注弱势群体,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创造活力。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以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使他们有机地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完整的,整个社会也才能是真正有活力的。
第四,关注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我国目前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使关注弱势群体更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结构错动,社会秩序失范和社会风险易于发生的时期。目前我国也正处于这一高风险时期。所以,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
3
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和取得的现代化成就毁于一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华民族的复兴就难以实现。
四、“弱势群体”问题的表现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在这个特征上狠狠的打了一个折扣,我们属于社会转型期,很多问题在所难免,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弱势群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队伍日趋扩大化以及“弱势群体”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违背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也不符合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观”。 其次,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是发生弱势群体聚合行为的根本原因。也是违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一些地方发生“弱势群体”集体上访,现象就是一种社会聚合行为。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说明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了。
再次,“弱势群体”问题的日益严重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市场竞争规律总是倾向于优胜劣汰,产生社会成员的贫富两极分化;而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加速财富积累的同时,也迅速扩大了贫富的差距,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最后,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所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同时,“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解决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对策。
由于“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同时,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