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21:44:24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是一种人生礼仪形式,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很多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的

形式不同,但都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

B.冠礼是一个男子的成年仪式,在冠礼上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社会交际礼仪,并被赋予参

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以及传宗接代等的权利。

C.笄礼是女子成年仪式,因从一开始就与婚礼联系,所以在仪节上与冠礼相比保持了更

强的稳定性,自周代直到民国,形式和礼仪都少有变化。

D.清代的冠笄之礼走上衰微,上层社会几乎没有了成年礼,而民间虽然还有遵旧制、行

旧礼的冠笄之礼,但只是成年礼俗形式而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到了周朝已摆脱成丁礼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成为强调

青年人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礼仪。

B.在中国古代,易服是汉族成年礼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从服饰上可以确定一个成年人

的身份、地位,也能够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年。

C.在古代,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生命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经此

洗礼,他们才能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实现角色转换。

D.汉族冠礼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变化,如周代在士以上阶层广泛实行,晋代天子到士

人都是加冠一次而成礼,到唐代在民间衰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在阶层上区别明显,文献上多是对士人及士人以上贵族阶层的记载,受“礼不

下庶人”的制约,普通人的成年礼很少见诸文献。

B.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名字有着与后来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人的名字与这个人是紧密

联系的,所以为了避免因名字受到伤害,就取多个名字。

C.成年礼蕴含着很大的功能意义,在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等各层面都有着特定的作

用,因此,尽管如今的成人礼已经简化,但依然存在。

D.成人礼的发展过程很曲折,而宋代朱熹所作的《家礼》使成人礼又一次复兴,对后世

影响很大,让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

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 13 -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 14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

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

- 15 -

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

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

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闯关检测

一 1.D

【解析】A项,由文章第一段可知,选项陈述的是史学社会化的特点。B项,“必经的途径”于文无据。C项,不是“最终目标”,见文章第三段“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 2.B

【解析】B项,所述内容不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且“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于文无据。 3.C

二 1.C

【解析】C项,“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错误,文中说的是“最为深入人心的”,也就是说这些名言是为人们所认可的,但并不一定就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 2.B

【解析】B项, “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 16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是一种人生礼仪形式,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很多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式不同,但都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 B.冠礼是一个男子的成年仪式,在冠礼上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社会交际礼仪,并被赋予参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以及传宗接代等的权利。 C.笄礼是女子成年仪式,因从一开始就与婚礼联系,所以在仪节上与冠礼相比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自周代直到民国,形式和礼仪都少有变化。 D.清代的冠笄之礼走上衰微,上层社会几乎没有了成年礼,而民间虽然还有遵旧制、行旧礼的冠笄之礼,但只是成年礼俗形式而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到了周朝已摆脱成丁礼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