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21:44:26

一朵”可知,中国戏曲并未在观众的视野中消失。

(2)为什么说,中国戏曲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吸收和创新?

【答案】(1)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要继承传统。(2)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发展戏曲艺术要求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进行艺术创新。(3)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既要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又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内容就是讲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两大问题的,第4、5两段主要讲继承问题,第6、7两段主要讲创新问题,找到了答题区间,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即可。比如从传统审美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继承,从兼容各艺术门类的角度思考需要吸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创新,这样便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误区警示

1.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

2.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是因果关系。所以判断时一定要对照原文并参照生活逻辑。

3.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二者似同而实不同。

4.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5.主次不分。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是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是主要问题,混淆重点。

6.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7.指鹿为马。强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

8.夸大缩小。论述类文章阅读设置干扰项也常用夸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

- 5 -

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手法,引诱考生落入陷阱。

9.改变状态。混淆偶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是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然。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来,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的节目的收视率往往是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 6 -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1.关于“史学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史学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

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现在史学社会化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但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化方式化传播。

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须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能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

- 7 -

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的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尽天涯路”,不少人是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古人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独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

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

- 8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一朵”可知,中国戏曲并未在观众的视野中消失。 (2)为什么说,中国戏曲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吸收和创新? 【答案】(1)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要继承传统。(2)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发展戏曲艺术要求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进行艺术创新。(3)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既要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又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内容就是讲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两大问题的,第4、5两段主要讲继承问题,第6、7两段主要讲创新问题,找到了答题区间,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即可。比如从传统审美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继承,从兼容各艺术门类的角度思考需要吸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创新,这样便可以得出完整的答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