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经济学重点
2. 凯恩斯模型运用短期分析方法,认为在有闲置资源前提下,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社会的收入、产量和就业水平。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的需求,由一国国民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通过投资等于储蓄或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方程式,可以求出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由市场自动形成的均衡收入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因此,国家必须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
3. 乘数原理分析经济活动中某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连锁或累积反应的结果;加速原理是研究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把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经济周期模型。
4. IS—LM 模型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通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确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搭配,使IS 曲线与LM 曲线移动后形成的新的双重均衡点,符合国家的政策目标。
5. 国际收支曲线(BP 曲线)反映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必备的对应关系。在BP 右下方,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在BP 左上方,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6. 内部均衡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同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是不一致的,只有IS、LM 和BP 三曲线相交于一点时,开放经济内部与外部才同时达到均衡。这时的均衡一般都不是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要进行调整,寻求国内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的最优结合,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内外均衡。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收入决定论即IS-LM 模型。难点是两个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和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模型。 第十一章 AS—AD模型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意义,重点掌握古典AS—AD 模型,凯恩斯的AS—AD 模型,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 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掌握理性预期下的AS—AD 模型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引进价格水平变化的因素,强调需求和供给并重分析,研究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同时决定。
2. 总供给曲线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运行轨迹的曲线,可用加总法和图形推导法得出。由于假设条件不同,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有三种形状:垂直的、反L 形的和向上倾斜的。
3. 总需求曲线表示全社会(包括国外)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和劳动的需求总量,可以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 模型推导出来。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商品需求曲线一样都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的原因和机制不同。
4. 凯恩斯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对利息率以及投资的影响;庇古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货币购买力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二者考察价格变化对均衡的影响,都是以财富效应为基础的。
5. 由于AS 形状不同,AS—AD 模型也有不同类型。在古典的AS—AD 模型中,AS 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AD 的移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变化,产量不变。在凯恩斯的AS—AD 模型中,没达到充分就业时,AS 为一水平线,产量水平决定于AD,AD 的上移引起产量增加,价格不提高;达到充分就业时,AS 成为一垂直线,AD 上移只会引起价格提高,产量不变。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 模型中,AD 与向上倾斜的AS 相交,AD 向上移动,则产量和价格水平都提高;达到充分就业时,AD 增加只会提高价格而不增加产量。在理性预期下的AS—AD 模型中,AS曲线成为附加预期变量的AS 曲线即ES 曲线,与AD 结合起来,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从中得出了宏观政策是无效的结论。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这一模型在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和供给因素(即劳动市场),研究产量(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本章的难点是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观点不一致。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教学要求】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影响和成因,掌握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在于有可能导致不良的政治后果。特别是在严重通货膨胀时,利益再分配可以引起冲突与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分析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理论主要有:需求拉动论、成本推进论、供求混合论、结构分析论。
2. 作为宏观经济现象的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状态。衡量市场经济中失业程度的指标是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依据抽样调查方法而得到。失业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即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称奥肯定律。
3. 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分析失业。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市场变动而及时地相应调整,即工资调整缓慢与滞后。解释工资粘性原因的理论有劳动固定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失业滞后论与效率工资论。
4.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20世纪70年代,由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发生变化,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5. 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称为停滞膨胀或滞涨。滞涨冲击着凯恩斯经济学,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第二次危机,经济自由思潮重新活跃与兴起。对滞胀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四种观点:(1)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2)区分不同类别商品与部门的价格决定来解释滞胀;(3)部门结构变化的差异造成滞胀;(4)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滞胀。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难点是对停滞膨胀原因的解释莫衷一是。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类型,不同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内容;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内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因素及经济增长极限论的内容。
【主要内容】
1. 在凯恩斯之前,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因素解释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凯恩斯理论强调资本边际效率剧烈变动引起经济危机及周期变化。其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模型,如卡尔多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和希克斯模型。 2. 新凯恩斯经济学用两种思路分析经济周期:一个是在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和就业量基础之上的论述,另一个是在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角度之上的分析。
3.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外部冲击作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把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和长期的增长问题合二为一,从新的视角解释了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为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成果。
4. 经济增长理论定义为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理论,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修正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强调知识积累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把劳动力扩展为人力资本投资。
5. 经济学家们在大量统计资料基础之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肯德里克和丹尼森的要素分析理论。随着经济增长中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出现,产生了经济增长极限论和反经济增长论,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疑问。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关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各种模型,难点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能否实现没有波动的增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等。
【主要内容】
1. 经济政策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它是以阐明经济主体为达到其经济目标,针对经济实践中的矛盾而采用的措施和准则为内容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制定、采取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各种措施与办法。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行为。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
3.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通过影响总供给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4. 相机抉择是指通过几种政策的组合实现调控经济的目标,政策与目标的矛盾通过具体经济政策的微调达到均衡。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家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而设计和提出的各种经济政策,难点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