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七章 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如果说诺尔集团的设计师在家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新材料与造型的处理的话,那么米勒公司的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大致说来,其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设计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第二,设计应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要符合经济法则。 第三,产品必须诚实,反对抄袭、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 第四,由设计师自己决定自己设计什么,充分尊重设计师的主动权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
第五,相信好的产品必然会有市场,支持设计师不为暂时的“时尚”所左右。 战后美国家具设计的一系列成就几乎都与诺尔集团和米勒公司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现代家具设计的材料运用、批量生产、家具与生活密切结合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此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美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宣传和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现代家具设计展览及设计艺术竞赛成为消费者了解现代家具的重要途径,使一些设计师因此脱颖而出。如果把雷蒙德·罗威等人称为美国第一代设计师,那么以查尔斯·依姆斯、艾洛·萨里宁为代表的则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二代设计师。
3 、波音707飞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运用
人机工程(Ergonomic) 原理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堪称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前揭美国著名设计师德莱福斯为人机工程学的形成及理论宣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50年代美国波音707飞机的设计成功,则成为人机工程学运用于大型工业设计项目而大获成功的范例,是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的重大成就。
1955年波音公司请著名设计家蒂格主持设计波音707飞机的内 舱,在德莱福斯等设计师的共同参与下,设计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舒适、安全的民用客机,他们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人机工程学数据,使用中塑性镶板,凹进的隐蔽灯、高靠背、有轮廓边的宽大舒适的座位,以及与乘客服务相联系的系统和宁静的色彩,对客舱内部的布局、储存空间及安全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的设计,既节省了空间,又便于乘客的活动。为乘客和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宁静、舒适而方便的环境。该设计不仅创造了大企业与大设计师成功合作的典范,而且也是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代表性设计。其意义不只是在为波音公司日后的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67以及双引擎波音777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更在于推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在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人机工程学成为了工业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的专门学科,使“为人设计”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
由于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起步相对欧洲要晚,所以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欧洲的探索和实验性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不同,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是在欧洲功能主义设计艺术教育思想比较成熟的基础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其出发点是为市场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实际技能、市场意识、消费意识、市场消费心理的训练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市场的教育模式。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继承了包豪斯的一些课程以外,新开设了诸如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社会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设计美学、行为科学等在类的一些课程。
尽管战后美国的一些设计艺术院校在与企业联合办学,走校企联合的道路方面与战后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办学模式十分类似,但是,由于以包豪斯为代表
的早期欧洲设计艺术教育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上,而美国一开始就把设计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上,所以在联合办学上,美国的设计院校与企业联系、联合的面更宽,联系更加密切。
战后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受到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欧洲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豪斯的一些基本课程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直接被搬进课堂;二是许多移民美国的欧洲设计师在美国开办设计院校。后者比较著名的有纳吉创办的芝加哥新包豪斯设计学院,后归入伊利诺理工学院,改名设计学院。此外,一些著名设计师虽然没有直接创办设计院校,但是他们将欧洲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带到他们所任教的学校,并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如芬兰建筑大师艾里·萨里宁(Eliel saarinen,1973-1950)在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迅速发展的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到6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
1、设计基础:平面与立体分析、设计素描、色彩、字体、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
2、设计理论:设计史与设计理论、材料学、工程基础、电工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心理学、社会学、设计美学、艺术史等。
3、专题设计。
在上述设计课题中,一些专业涉及到非常多的理工科内容,如家具设计中包括汽车内座椅的设计,与汽车设计密切相关。
在众多的设计院校中,伊利诺理工学院可以说代表了美国式设计艺术教育的模式。其课程共分三大类:
第一类,视觉传达:是对包豪斯教学体系的继承,包括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基础课,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为主体。
第二类,产品设计相关学科:包括产品机械性能研究、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对产品设计进行综合研究的课程。
第三类,系统设计:该项内容是在结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综合训练的课程。在教学中,根据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因素和要求,如环境、交通、通讯、食物、特殊群体需要(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提出一定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系列化的系统研究与设计。
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中,院校与企业结合比较成功的是加州设计艺术学院。该校作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艺术学院,1930年由广告人亚当斯(Edward. A. Tink Adams)创办,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沙迪那(Pasadena)。在教学中,该校把“面向工业的艺术”(Art to Industry)作为追求的目标,一方面,理工科的课程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与福特汽车公司、宝马汽车公司、柯达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本田、丰田等大公司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这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或设备,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如通用汽车公司在该校建有11000平方米的计算机辅助汽车绘图实验室,配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洛杉矶时报》多媒体中心也建在该校。
第三节 意大利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
工业化原本就比较缓慢的意大利,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所以其设计艺术发展起步比较晚。然而,随着四五十年代意大利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重建工作的展开,伴随着美国工业生产模式的引入,意大利的现代主义设计异军突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短短十几年内,意大利设计艺术迅速崛起,在家具、
汽车、服装、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的设计赢得了国家市场的认可,以至于发展到20世纪末,意大利设计几乎成为“杰出设计”的同义词。
意大利设计艺术地位的确立与马塞罗·尼佐里(Marcello Nizzoli,1887-1969),吉奥·庞蒂等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质量,奥列维蒂公司(Olivetti)公司及《多姆斯》杂志的实践和宣传是分不开的。马塞罗·尼佐里曾经被形容为“意大利第一位真正的设计师”,有很多有影响的产品设计,大多数是为奥列维蒂公司设计的。他设计的系列计算器Summa40(1940年)、Elettrosumma14(1946年)(图7-18)、Divisnmna(1948年)和打字机Lexicon80(1948年)、Lettera22(1950年)(图7-19),以其简洁造型和优良结构奠定了他在设计界的地位。他所设计的两部缝纫机Supernova(1954年)和Mirella(1957年)(图7-20)更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哲学思想。吉奥·庞蒂(Gio Ponti, 1891-1979)被称为意大利第一代著名设计师,深受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的影响,1928年,他创办了著名设计杂志《domus》,战后对恢复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展览“米兰三年展”(The Milan Triennale)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这一国际性展览重放异彩,为优秀设计提供了公开展示的机会。在他的活动下,195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公司设立“金圆规奖”(comp passo D’ORO)(图7-21),更成为意大利设计最高奖,为意大利优秀设计和优秀设计师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吉奥·庞蒂作为著名的设计师,其设计领域非常广泛,尤其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他为意大利家具生产的核心企业——卡西纳公司,设计了“迪克斯特”扶手椅、“苏帕列加拉”椅子等著名家具。这些椅子造型简洁大方,结构轻而实用,至今仍在生产和使用,几乎成为“完善椅子”的同义词(图7-22)。他巧妙地把握了理性主义和诗意解决方式之间的平衡,为意大利的杰出设计作品增加了强有力的典范,这在他1946年设计的Murano玻璃装饰灯(图7-23)、1956年设计的Vecchia Dama, Elisir和Donna Campigliesca 细颈瓶(图7-24)可以清楚的看出。而设计师马可·扎努索(Marco Zanuso)设计的沙发床,既可当床使用,又可轻易折叠成一张沙发,堪称意大利战后多功能设计的典范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的设计之所以迅速恢复、发展,究其原因,除了与战前的设计具有相当的基础分不开的外,还与美国等国家的援助有一定关系。1949年前后,意大利经济从二战后的废墟中逐渐恢复。在这个恢复过程中,建筑设计获得长足发展,新住宅、厂房、公共设施、商业建筑发展迅猛。美国在进行政府援助的同时,将自己的设计形式及其文化理念渗透到了意大利的设计中,因此,战后意大利的设计一时间具有浓郁的美国风格和特征。具体表现在设计界奉行“实用加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形式明显受到美国样式主义设计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现代派艺术大师中诸如尼克尔逊(Ben Nicholso)、佩夫斯纳(Antoine pevsener)、阿尔普(Hans Arp)等人的雕塑作品对意大利战后设计艺术风格的影响也非常大。
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式样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突起,一个原因是战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50年代中期,卡斯蒂格尼为雷姆公司设计的真空吸尘器和尼佐里为内基公司设计的“米蕾娜”缝纫机(图7-25),是意大利线条风格的最佳例子,也是战后意大利设计师在文化重建中作用的体现。另一个原因则可归结为新一代设计师的出现,为意大利设计的世界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设计师有维柯·马吉斯特雷蒂(Vico Magistrett
i)、埃托尔·索特萨斯(Etlore Sottsass)、卡斯蒂格里尼兄弟(castiglionis)和马尔克·扎努索(Marco Zanuso)等等。
意大利线条风格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表现在家具、机械产品、交通工具等领域。
意大利的家具设计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由建筑设计师设计,由手工作坊制作。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工业设计精神逐渐渗透到传统的家具设计领域,家具设计和生产逐渐由手工艺转化为一种技术。在此基础上,意大利形成了都灵和米兰两个家具设计与生产中心。座落在米兰的Cassina公司在50年代生产的家具具有典型的国际化家具形式,以造型简单而实用受到国际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和喜爱。
意大利线条风格的家具,不仅建立在摆脱传统手工艺特点,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新材料的利用,新的审美造型观的建立等方面。以新材料的利用而言,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意大利家具开始引进夹板模具成型技术,并且他们更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新的家具设计美学,而不是结构的精良和表面的形式。设计师总是力图将新技术与新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20世纪50年代,弯木和弯曲胶合板技术与聚脂纤维和钢架结合的家具生产技术在北欧国家和美国广泛使用,意大利设计师对这种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家具的造型设计而论,意大利战后的家具设计追求流线型超现实主义形式,往往采用极为特殊的有机外型,好像动物的角一样的形式,同时注意功能的复合性,如设计卡斯蒂格里奥尼(Castiglioni)兄弟于1957年1958年先后用拖拉机座椅制作的凳子Mezzadro和(图7-26)用自行车座制作的凳子Sella(图7-27)则开创了所谓“现成组成设计”的先河(图7-20)。
在机械产品设计方面,战后意大利设计出了许多外观造型美观,功能突出的优秀产品。如著名的奥列维蒂公司,在著名设计师马塞罗·尼佐里的负责下,设计了一系列外观造型优美的产品,其中主要有1949年设计的“词典80”打字机,1950年设计的手提式“字母22”(图7-28)。这两种打字机的设计,被认为是打字机设计的突破。在设计中,尼佐里虽然只负责产品的造型设计,而不介入产品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市场需求,但由于与工程师进行了有效合作,不仅产品的外型具有雕塑般的艺术效果,而且造型充分符合了功能的要求。前述尼佐里在1955年为Necchi公司设计的“Mirella缝纫机”同样具有上述风格特征,该设计于1957年在“米兰三年展”上获得了“金圆规奖”。
在交通工具的设计方面,战后意大利的汽车设计仍是双轨制并行,即以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为特征的菲亚特大众汽车和以小规模小批量生产的阿尔法和兰西亚豪华汽车,两者并行不悖而相互融合,菲亚特公司在50年代组建了自己的设计部,聘用了相当一批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早在1949年菲亚特公司推出的1100 Cabrio Let型汽车,把轻快迅速的外型与车身宽阔、舒适以及坚实感合于一身,受到英国《设计》杂志的好评。1957年但特·吉奥科萨(Dante Ciacosa)设计了菲亚特500型“诺瓦”小汽车以取代沿用多年的“米老鼠”小汽车,后又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了菲亚特600型,以完全取代500型系列。这些设计,所体现的是大众化设计的理念和风格。与此相对,阿尔法·罗密欧和兰西亚汽车公司则依然故我地走自己传统的豪华路线,继续设计生产高档轿车,以设计大师平尼法里纳为代表,在这一时期设计出了阿尔法·罗密欧55型(图7-29)、兰西亚“阿柏里拉”等几款豪华车型。这些豪华车型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意大利高贵品质型设计。除汽车设计以外,意大利的摩托车设计也颇具特色。这一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