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物理适应性考试试卷解析版(全网唯一)
联,先判断巨磁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根据P=I2R可知灯泡实际功率的变化,进一步判断亮暗的变化. 2.A
【解析】【解答】A.火线上有电压,在用测电笔接触时与人体形成一通路,有电流由人体流向大地;而零线与大地相通,测零线时与人体没有电压形成不了电流,故试电笔能区分火线和零线,故A正确;
B.金属外壳的用电器要接地,防止金属外壳漏电,发生触电事故,故B错误; C.湿毛巾的水份是导体,擦点亮的电灯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C错误; D.绝缘体内电子也很多,只是自由电子几乎没有,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试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2)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要接地线,以防漏电时,人不会发生触电事故.(3)不纯净的水是导体,水在人手和火线之间连通,会发生触电事故;(4)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导体能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荷. 3.D
【解析】【解答】解:A、当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时,它们两端电压相等,故A错误; B、英语听力广播每个教室都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若其中一个坏掉后,其它仍可以正常工作,因此它们是并联连接,故B错误;
C、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与通过的电流和两端电压无关,故C错误; D、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工作时互相影响;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工作时互不影响. 4.C
【解析】A、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从正极出发后以次流经灯泡L1、L3,所以灯泡L1、L3亮,它们的连接方式是串联;故A正确;
B、当S1、S2闭合时,电流从正极出发后分别流经灯泡L1、L2,然后回到电源负极,所以灯泡L1、L2亮,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并联;此时L3短路,无电流,灯不亮;故B正确;
CD、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流从正极出发后经灯泡L1回到电源的负极,所以L1能发光,此时L2断路,L3短路,均无电流所以它们都不亮.故C错误,D正确. 故选C. 5.D
9
【解析】【解答】由题知张鲁用力使球前进的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张鲁对球施加力的作用距离,所以人对足球做的功无法确定.故选D.
【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据此分析判断.本题有两个过程:一是脚与足球的作用过程,有力、有距离,但距离不知道;二是足球离开脚的运动过程,无力、有距离,所以无法计算功 6.C
【解析】【解答】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中下潜的过程中,液体的密度不变,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
所以,由F浮=ρgV排可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故BD错误;
下潜过程中潜水器所处的深度变大,由p=ρgh可知,它受到的压强变大,故A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中下潜的过程中,液体的密度不变,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所处的深度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受到的浮力变化,根据p=ρgh可知受到的压强变化. 7.A
【解析】【解答】解:A、给车转轴处加润滑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A符合题意;
B、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B不符合题意;
C、在汽车轮胎上装防滑链,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C不符合题意;
D、打网球时用力握紧球拍,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加润滑油可以减小摩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8.C
【解析】【解答】秤钩不受力时,其示数为0.2N,受力后示数为4N,所以力的大小实际为4N﹣0.2N=3.8N 故选C。
【分析】会使用测力计并能正确的进行读数;在使用测力计前要注意调零,若不指零,则应
10
减去原来测力计的示数。 9.C
【解析】【解答】A、鸡蛋在图甲中沉入水底,则ρ甲<ρ鸡蛋;在图乙中悬浮,则ρ乙=ρ鸡蛋,所以,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即杯中液体密度变大,A不符合题意; B、鸡蛋的质量、重力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向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鸡蛋悬浮时,杯中液体密度逐渐变大、V排不变,根据F浮=ρ液V
排
g知F浮逐渐增大,C符合题意;
D、根据p=ρgh知:当g、h不变,ρ增大时p也增大,根据p=可知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示,利用物体浮沉条件分别比较鸡蛋与甲乙中液体密度,得出杯中液体密度的变化;B、根据质量不变,利用G=mg判断重力变化;
C、根据F浮=ρ液V排g分析得出鸡蛋的浮力变化;D、首先根据p=ρ液gh可判断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化,然后根据p=判断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变化. 10.D
【解析】【解答】解:AB、根据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可知,最终通过目镜所观察到的都是虚像,故AB错误;
CD、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成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 故目镜成的都是虚像,物镜成的都是实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1)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11.C
【解析】【解答】
A.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11
B.小猫捞不到鱼,是因为看到鱼变浅的虚像,故B错误;
C.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故C正确; D.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到的虚像成在实际位置的上方,即变浅了;
(3)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4)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要使光线的交点后移到视网膜上,就必须使原来的光线发散,因此矫正用凹透镜。 12.A
【解析】【分析】将甲乙丙丁四个图涉及的物理情景,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联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确定选择项中对物理情景分析的正误,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A、透明的玻璃板,在声源与人耳之间建立了一层屏障,减弱了噪声的传播,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集气瓶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因为弦乐器发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弦的长度有关,而其响度是由手拨动弦的幅度来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由多个因素来确定:琴弦的材质、长短、粗细、松紧程度,在选择项D中,只是涉及了长度这一个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涉及一个实验题来探究其音调高低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13.A
【解析】【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根据题目中给出的1nm=10-9m和0.3nm分别与四个选项相对照,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nm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B、C、D的长度均远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