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试卷
B、用白醋泡制软皮鸡蛋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钢丝球擦除灶具污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汽油清洗衣服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1.00分)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 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 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 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不是因为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或原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滴水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食品变质,是由于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00分)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H2O、MgO、H2CO3 都属于氧化物
第9页(共25页)
B.H2S、H2SO3、H2SO4 都属于酸
C.NaOH、Ca(OH)2、Fe(OH)2 都属于碱 D.NaCl、Na2CO3、NaHCO3 都属于盐
【分析】根据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H2CO3 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H2S、H2SO3、H2SO4 都是电离时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都属于酸,故正确;
C、NaOH、Ca(OH)2、Fe(OH)2都是电离时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都属于碱,故正确;
D、NaCl、Na2CO3、NaHCO3 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盐,故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类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2.00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对反应类型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4Fe+3O2
2Fe2O3 化合反应
B.Cu+2AgCl=2Ag+CuCl2 置换反应 C.SiO2+3C
SiC+2CO↑ 置换反应
D.BaCO3+2HCl=BaCl2+H2O+CO2↑ 复分解反应
【分析】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主要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的符号、配平角度进行分析。反应类型可根据反应的特征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行判断。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故错误;
B.氯化银是一种难溶性的盐,所以铜不能置换出氯化银中的银,故错误;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
第10页(共25页)
互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6.(2.00分)为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图I所示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装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向水中加入足量物质X,搅拌。结合图II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硝酸钾溶液变化的推断,合理的是( ) ①X为NaCl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②X为NaOH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③X为NH4NO3晶体,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④X为浓H2SO4,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①X为NaCl固体,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第11页(共25页)
②X为NaOH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所以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③X为NH4NO3晶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所以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④X为浓H2SO4,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所以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0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CO2混有HCl气体 CuO混有碳粉 NaCl溶液混有CaCl2 Cu(NO3)2溶液混有CuCl2 B.B
C.C
D.D
操作方法 将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 加入适量稀HCl,过滤,洗涤,干燥 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加入适量AgNO3溶液、过滤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uO能与稀HCl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能与过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适量AgNO3溶液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第12页(共25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