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乎”“何”的用法(含解析)
“乎”“何”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乎”“何”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乎”“何”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 “乎”字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
1.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二、 “何”的用法
(一)本义阐析
“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①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例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2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 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三、 学以致用
1.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参考答案】 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