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7:39:39

二、义界的描述

义界,又称界说。用下定义(属+种差)的方式来解说词义,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释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地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 三、譬况、举例及其它 1.譬况 2.举例 3.插图

4.由反知正:用否定方式阐明词义

如《说文》:“浅,不深也”,“假,非真也”

5.增字足义:古人行文简洁,有时还省略一些词语。对于这类被释词,注释者往往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义补足其义。(与“增字解注”的错误方法相区别:即文中本无此义,解释者强加进去)

【训诂常用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某,某也 2.为 3.曰

4.谓之,之谓,为之 5.斥

6.犹,犹言,犹云 7.亦

二、辨词义明功用的术语 (一)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流言,通言:笼统地说 2.散文,散言:分开地说

3.析言,对文:分别地说,相对来说

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例:

《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段玉裁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又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浑言”段玉裁也称之为”统言”。例如《说文》示部:“祭,祭祀也。”“祀,祭无巳也。”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又古人用事物义类相近的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通常总是统称。析言之,则意义不完全相同。

《说文?宫部》:“宫,室也。”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二)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某,所以某也 2.貌

3.辞(词):虚词,构成一定音节,表语气

如:《郑风》“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注:“忌,辞也” 4.某,某之也

5.属,丑(声训,也是“属”意) 6.别

三、别古今、明方言的术语 (一)区别古今的术语

1.古曰 2.古文 3.故书

(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通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 2.凡语(相当于通语)

3.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产生的词)

转语是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如《方言》:“(火果),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 4.代语(方言之间可以相互代替的同义词) 四、声训术语和拟音术语 (一)声训术语

1.之言(用和被释词音同音近的词释义) 2.读为,读曰(以本字解释假借字、通假字) (二)拟音术语

1.读若,读如(拟其音曰读)

2.如字(相对于“破读”而言,表示读如本音;破读:改变读音,意思也跟着改变,如字为经常取的音)

五、校勘及修辞术语 1.衍文

2.脱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抄写误漏) 3.讹文(错字)

4.当为,当作(一般用在改正原文中的错误)

【训诂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期(先秦)

这时期训诂材料主要见于典籍正文中,即大多没有整理结集。内容丰富,释词、释句、释段、释篇、释语法,还有大量同义词辨析 1.内容:注释、注音(反切,直音) 2.方法

(1)形训:《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2)声训:

《论语?颜渊》:“政,正也。”

《易?说卦》:“乾,健也。”“离,丽也。” (3)义训:直训,递训,义界

3.术语:者,也,曰,为,谓之,言(之为言)

4.特点: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形式;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二、兴盛期(两汉)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训诂专家对典籍的整理和训诂名著结集

1.原因:经学发展的影响,对文化的重视。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武帝独尊儒术。经师背诵,汉隶记录的今文产生。秦火后民间发现古体,用六国文字或小篆写成的古文经。郑玄兼通古今,遍注群书。结束纷争。 今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不同——隶书与六国文字之别 (2)字句篇章不同——字有异文句篇多寡

(3)解说不同——微言大义与训诂

(4)研究目的不同——政治核心与兼顾学术

(5)阵营不同——范升,李育,刘瓖,何休/陈元,贾逵,马融,郑玄,班固,许慎 2.特点:

(1)专著方面的特点: a.识字课本的发展

b.经典专著:扬雄《方言》,许慎《说文》,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孔鲋《小尔雅》

(2)传注方面的特点

a.西汉主要集中于经部,完整保存的有两部:《毛诗训诂》《尚书传》

b.东汉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以经纬中心,涉及经史子集等类注解。如郑玄《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 三、保守期(魏—唐) 1.专著方面

(1)对旧有专著的研究增补,如张揖《广雅》

(2)集释若干部书难字的专著,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3)出现以正字为目的的专书

(4)常用字编的韵语:萧子范《千字文》 2.传注方面

(1)经学、玄学带动新注义疏 (2)注解范围继续扩大 四、中落期(宋—明)

北宋初承唐遗风,庆历后进入“变古”时期,元明两朝“积衰”时期 1.专著方面

(1)对旧有专著研究仿作的发展 (2)讲文字音义的专书继续发展

(3)出现了关于古文字的研究著作(金石学) (4)出现了释文较详的音韵学书

(5)出现了有近现代体例和规模的字书

2.传注方面:创发新义,疑古,利用金石学成果(古文说) 五、复兴期(清) 1.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

(1)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鼓励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小学 (3)学术知识内部的发展

有了2000年的发展,形音义各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方法日趋完善,文字学、古音学的发展,对训诂学的推动巨大,另有校勘、辑佚、辨伪等文献学知识的辅助 2.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发展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语法研究进步很大

(5)方言研究取得较好成绩 3.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确认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词义系统研究:如戴震《转语》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古”“今”“变”

(4)持实证的态度:反对“望文虚造而违古义”、“墨守成规而鲜言通”;考证的据,重视材料

4.缺陷:一是繁琐寡要,二是没有彻底摆脱经学的局限

【训诂的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我们研究词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点。”释义也要有古今观念,不以古律今,不泥古释今。 1.明古词古义,不误解古籍 2.明古词今义,不误改古籍 3.明新词新义,不泥古释今 二、整体性原则

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叙》提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说明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要放到系统中多方面考察方能确定其意义的正确与否,割裂开来的释义是不可靠的。 1.释词不离句

2.词句不离篇卷时代 3.义理相得

三、求是性原则

清代朴学生性,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 1.重证据

“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无证不信”“孤证不立” 2.正确对待前人的训诂

(1)注重吸收前人的成果,择善而从 (2)明辨是非,不盲目佞古

【训诂学的应用(一)】

1.词目问题

词目,即辞书中被释的对象,意思没弄清楚会导致误立和漏收的问题。 误立示例:“党战”,句读问题,却误立词目,赋予“连续作战”之意

(《周书?独孤信传》:“荣以信为前驱,与颢党/战与河北,破之。”) 漏收的情况会更多:

《黄帝内经》一书,《汉语大词典》漏收该书词语近90条,如中(月吕)(脊椎)、伸宦(升官、求官、任职)、冥视(看不清)、劳宫(手心) 2.义项问题 a.漏收义项

《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接触)人肤。”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通“否”,否卦:下阴上阳,引申为不流通)饮。”

《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见,乃予(通“预”,预测)之期日。” b.误设义项

“此其大功也”,《汉语大词典》中,其:极,甚,实为误设,原文本应是“甚”字,应该是印刷时木板掉了变为“其”字,而非“其”有“甚”之义,不能根据错误的材料来立义项 c.分合失当

《汉语大字典》:

屡:多次,数次;每每,每次;亟。立了三类义项,但“亟”即是多次,数次的意思,应归到第一个义项中去 3.释义问题

示例:手:气口(寸口)之义;阳:经脉之义。只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这个意义,并非固定用法

4.引证问题

【训诂学的应用(二)】

一、推知未知语义:“夺(篡改,删除)”,“借(放置)” 二、判断释义正误

1.注释皆同,仍可商榷:“僵(倒下)”,“骚屑(凄凉)”

2.注释不同,择善而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注释不同,还可另求:“直(特)”

三、帮助理解句意:“自为”(为自,帮助自己)

【训诂学的应用(三)】

一、误解词义,词不达意 二、误解词义,前后矛盾 三、不明词义,重复啰嗦 四、不明词义,书写错误 五、不明典故,造成误解 六、不明史事,张冠李戴 七、不明文化常识而误用

搜索更多关于: 训诂学整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义界的描述 义界,又称界说。用下定义(属+种差)的方式来解说词义,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释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地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 三、譬况、举例及其它 1.譬况 2.举例 3.插图 4.由反知正:用否定方式阐明词义 如《说文》:“浅,不深也”,“假,非真也” 5.增字足义:古人行文简洁,有时还省略一些词语。对于这类被释词,注释者往往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义补足其义。(与“增字解注”的错误方法相区别:即文中本无此义,解释者强加进去) 【训诂常用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某,某也 2.为 3.曰 4.谓之,之谓,为之 5.斥 6.犹,犹言,犹云 7.亦 二、辨词义明功用的术语 (一)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流言,通言:笼统地说 2.散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