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省儋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儋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随着松土工具耒耜(如下图)的使用,说明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处于
A. 刀耕火种阶段 B. 石器锄耕阶段 C. 青铜器阶段 D. 铁器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木耒、骨耜是商周时期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石刀石斧等石器,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商周时期冲突,排除;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稀缺珍贵资源,无法大规模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排除C项;铁器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点睛】本题题旨在考查古代生产工具变迁,其解题思路启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注重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A. 都江堰 B. 龙首渠 C. 隋唐大运河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知识点的掌握。根据材料“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可以知道该水利设施位于四川,指的是都江堰,故答案选A项。B、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 垄作法 B. 稻麦复种制 C. 套作制 D. 一年三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 “割麦钟禾”指的是收获小麦以后种植水稻,水稻和小麦轮换种植,故B正确。A 项垄作法主要是北方地区为栽种旱地作物的耕作方式,江苏地区没有使用,故A错误;C项 套作制指的是在农作物的行间再种植其他不影响生长的作物,材料中没有涉及该内容,故C错误;D 项“割麦钟禾,一岁再熟”指的是一年两熟制,不是三熟制,故D错误。
4.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D.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可知,稻米主要产自南方,结合所学知识,中原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残,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仰赖南方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只是反映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由南方海运过来,A错误;明清时期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联系所
学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5.“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 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 精美的青铜酒器 C. 胎质细洁的白瓷 D. 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青铜酒器早在商朝就已经发现;白瓷出现于唐朝时期;粉彩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项。排除ABC项。
6.《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 B.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 D.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可知,周代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知道官营手工业早在夏朝就已经出现,而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排除A项;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规模大的信息,排除C项。
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解析】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好,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故B正确;1500年到1800年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C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排除D。 8.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 A. 邸店 B. 柜坊 C. 瓦肆 D. 市舶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外贸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唐朝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所以选B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
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京梦华录》属于宋代,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夜市普遍出现,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夜市,故A排除。隋唐时期夜市不够普遍,故B排除。明清时期不是夜市普遍出现开始的时间,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
10.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