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章 钢结构的材料
由式(2.3.2)可以明显看出,当σ1、σ2、σ
3
为同号应力且数值接近时,即使它们各自都远
大于fy,折算应力σzs仍小于fy,说明钢材很难进入塑性状态。当为三向拉应力作用时,甚至直到破坏也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产生,破坏表现为脆性。这是因为钢材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铁素体沿剪切面滑动产生的,同号应力场剪应力很小,钢材转变为脆性。相反,在异号应力场下,剪应变增大,钢材会较早地进入塑性状态,提高了钢材的塑性性能。
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如钢材厚度较薄时,厚度方向应力很小,常可忽略不计),式(2.3.1)成为:
?zs??2x??2y??x?y?3?xy?fy (2.3.3)
2当只有正应力和剪应力时,为: ?zs??2?3?2?fy (2.3.4)
zs当承受纯剪时,变为:??3?2?fy,或??fy3??y,则有
?y?0.58fy (2.3.5) 式中?y为钢材的屈服剪应力,或剪切屈服强度。
§2-4 各种因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2.4.1 化学成分的影响
正如§2-1所述,钢是以铁和碳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虽然碳和其它元素所占比例甚少,但却左右着钢材的性能。
碳是各种钢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碳素结构钢中则是铁以外的最主要元素。碳是形成钢材强度的主要成分,随着含碳量的提高,钢的强度逐渐增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冷弯性能、焊接性能和抗锈蚀性能等也变劣。碳素钢按碳的含量区分,小于0.25%的为低碳钢,介于0.25%和0.6%之间的为中碳钢,大于0.6%的为高碳钢。含碳量超过0.3%时,钢材的抗拉强度很高,但却没有明显的屈服点,且塑性很小。含碳量超过0.2%时,钢材的焊接性能将开始恶化。因此,规范推荐的钢材,含碳量均不超过0.22%,对于焊接结构则严格控制在0.2%以内。
硫是有害元素,常以硫化铁形式夹杂于钢中。当温度达800~1000℃时,硫化铁会熔化使钢材变脆,因而在进行焊接或热加工时,有可能引发热裂纹,称为热脆。此外,硫还会降低钢材的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抗锈蚀性能和焊接性能等。非金属硫化物夹杂经热轧加工后还会在厚钢板中形成局部分层现象,在采用焊接连接的节点中,沿板厚方向承受拉力时,会发生层状撕裂破坏。因而应严格限制钢材中的含硫量,随着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的提高,含硫量的限值由0.05%依次降至0.025%,厚度方向性能钢板(抗层状撕裂钢板)的含硫量更限制在0.01%以下。
磷可提高钢的强度和抗锈蚀能力,但却严重地降低钢的塑性、韧性、冷弯性能和焊接性能,特别是在温度较低时促使钢材变脆,称为冷脆。因此,磷的含量也要严格控制,随着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的提高,含磷量的限值由0.045%依次降至0.025%。但是当采取特殊的冶炼工艺时,磷可作为一种合金元素来制造含磷的低合金钢,此时其含量可达0.12%~0.13%。
锰是有益元素,在普通碳素钢中,它是一种弱脱氧剂,可提高钢材强度,消除硫对钢的热脆影响,改善钢的冷脆倾向,同时不显著降低塑性和韧性。锰还是我国低合金钢的主要合金元素,其含量为0.8%~1.8%。但锰对焊接性能不利,因此含量也不宜过多。
9
硅是有益元素,在普通碳素钢中,它是一种强脱氧剂,常与锰共同除氧,生产镇静钢。适量的硅,可以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度,而对塑性、韧性、冷弯性能和焊接性能无显著不良影响。硅的含量在一般镇静钢中为0.12%~0.30%,在低合金钢中为0.2%~0.55%。过量的硅会恶化焊接性能和抗锈蚀性能。
钒、铌、钛等元素在钢中形成微细碳化物,加入适量,能起细化晶粒和弥散强化作用,从而提高钢材的强度和韧性,又可保持良好的塑性。
铝是强脱氧剂,还能细化晶粒,可提高钢的强度和低温韧性,在要求低温冲击韧性合格保证的低合金钢中,其含量不小于0.015%。
铬、镍是提高钢材强度的合金元素,用于Q390及以上牌号的钢材中,但其含量应受限制,以免影响钢材的其它性能。
铜和铬、镍、钼等其它合金元素,可在金属基体表面形成保护层,提高钢对大气的抗腐蚀能力,同时保持钢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在我国的焊接结构用耐候钢中,铜的含量为0.20%~0.40%。
镧、铈等稀土元素(RE)可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并改善其它性能,在低合金钢中其含量按0.02%~0.20%控制。
氧和氮属于有害元素。氧与硫类似使钢热脆,氮的影响和磷类似,因此其含量均应严格控制。但当采用特殊的合金组分匹配时,氮可作为一种合金元素来提高低合金钢的强度和抗腐蚀性,如在九江长江大桥中已成功使用的15MnVN钢,就是Q420中的一种含氮钢,氮含量控制在0.010%~0.020%。
氢是有害元素,呈极不稳定的原子状态溶解在钢中,其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常在结构疏松区域、孔洞、晶格错位和晶界处富集,生成氢分子,产生巨大的内压力,使钢材开裂,称为氢脆。氢脆属于延迟性破坏,在有拉应力作用下,常需要经过一定孕育发展期才会发生。在破裂面上常可见到白点,称为氢白点。含碳量较低且硫、磷含量较少的钢,氢脆敏感性低。钢的强度等级越高,对氢脆越敏感。
2.4.2 钢材的焊接性能
钢材的焊接性能受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的影响。当含碳量在0.12%~0.20%范围内时,碳素钢的焊接性能最好;含碳量超过上述范围时,焊缝及热影响区容易变脆。一般Q235A的含碳量较高,且含碳量不作为交货条件,因此这一牌号通常不能用于焊接构件。而Q235B、C、D的含碳量控制在上述的适宜范围之内,是适合焊接使用的普通碳素钢牌号。在高强度低合金钢中,低合金元素大多对可焊性有不利影响,我国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推荐使用碳当量来衡量低合金钢的可焊性,其的计算公式如下: CE?C?Mn6?Cr?Mo?V5?Ni?Cu15 (2.4.1)
其中C、Mn、Cr、Mo、V、Ni、Cu分别为分别为碳、锰、铬、钼、钒、镍和铜的百分含量。当CE不超过0.38%时,钢材的可焊性很好,可以不用采取措施直接施焊;当CE在0.38%~0.45%范围内时,钢材呈现淬硬倾向,施焊时需要控制焊接工艺、采用预热措施并使热影响区缓慢冷却,以免发生淬硬开裂;当CE大于0.45%时,钢材的淬硬倾向更加明显,需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和预热温度才能获得合格的焊缝。
钢材焊接性能的优劣除了与钢材的碳当量有直接关系之外,还与母材厚度、焊接方法、焊接工艺参数以及结构形式等条件有关。目前,国内外都采用可焊性试验的方法来检验钢材的焊接性能,从而制定出重要结构和构件的焊接制度和工艺。
10
2.4.3 钢材的硬化
钢材的硬化有三种情况:时效硬化、冷作硬化(或应变硬化)和应变时效硬化。
在高温时溶于铁中的少量氮和碳,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由固溶体中析出,生成氮化物和碳化物,散存在铁素体晶粒的滑动界面上,对晶粒的塑性滑移起到遏制作用,从而使钢材的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图2.4.1a)。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也称老化)。产生时效硬化的过程一般较长,但在振动荷载、反复荷载及温度变化等情况下,会加速发展。
在冷加工(或一次加载)使钢材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卸荷后再重新加载,钢材的屈服点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图2.4.1a)称为冷作硬化。
0 2 σ σ 时效硬化 fy fp 1 3 冷加工及时效 冷作硬化 fy
(a) 时效硬化及冷作硬化 (b) 应变时效硬化
图2.4.1 硬化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在钢材产生一定数量的塑性变形后,铁素体晶体中的固溶氮和碳将更容易析出,从而使已经冷作硬化的钢材又发生时效硬化现象(图2.4.1b),称为应变时效硬化。这种硬化在高温作用下会快速发展,人工时效就是据此提出来的,方法是:先使钢材产生10%左右的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加热至250℃,保温一小时后在空气中冷却。用人工时效后的钢材进行冲击韧性试验,可以判断钢材的应变时效硬化倾向,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抗脆性破坏能力。
正如本章有关钢材的冷加工部分所述,对于比较重要的钢结构,要尽量避免局部冷作硬化现象的发生。如钢材的剪切和冲孔,会使切口和孔壁发生分离式的塑性破坏,在剪断的边缘和冲出的孔壁处产生严重的冷作硬化,甚至出现微细的裂纹,促使钢材局部变脆。此时,可将剪切处刨边;冲孔用较小的冲头,冲完后再行扩钻或完全改为钻孔的办法来除掉硬化部分或根本不发生硬化。
4 冷作硬化后的塑性区
ε% 0 冷加工及时效后的塑性区
ε%
2.4.4 应力集中的影响
由单调拉伸试验所获得的钢材性能,只能反映钢材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性能,即应力均匀分布且是单向的。实际结构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孔洞、槽口、截面突然改变以及钢材内部缺陷等,此时截面中的应力分布不再保持均匀,由于主应力线在绕过孔口等缺陷时发生弯转,不仅在孔口边缘处会产生沿力作用方向的应力高峰,而且会在孔口附近产生垂直于力的作用方向的横向应力,甚至会产生三向拉应力(如图2.4.2所示)!而且厚度越厚的钢板,在其缺口中心部位的三向拉应力也越大,这是因为在轴向拉力作用下,缺口中心沿板厚方向的收缩变形受到较大的限制,形成所谓平面应变状态所致。应力集中的严重程度用应力集中系数衡量,缺口边缘沿受力方向的最大应力σ集中系数,即k=σ
11
max
和按净截面的平均应力σ0=N/An(An为净截面面积)的比值称为应力
max/σ0。
σ0 σ0 σ0 y σy σx
z σz x σ0 σ0
σ0 σ0
σ0 σ0
(a) (b) (c)
a. 薄板圆孔处的应力分布; b. 薄板缺口处的应力分布; c. 厚板缺口处的应力分布 图2.4.2 板件在孔口处的应力集中
由公式(2.3.1)或(2.3.2)可知,当出现同号力场或同号三向力场时,钢材将变脆,而且应力集
中越严重,出现的同号三向力场的应力水平越接近,钢材越趋于脆性。具有不同缺口形状的钢材拉伸试验结果也表明(如图2.4.3,其中第1种试件为标准试件,2、3、4为不同应力集中水平的对比试件),截面改变的尖锐程度越大的试件,其应力集中现象就越严重,引起钢材脆性破坏的危险性就越大。第4种试件已无明显屈服点,表现出高强钢的脆性破坏特征。
600 500 ζ(N/mm2) 4 3 2 1 4 3 2 1 400 300 200 100 0 0 10 20 30 ε(%) 图2.4.3 应力集中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应力集中现象还可能由内应力产生。内应力的特点是力系在钢材内自相平衡,而与外力无关,其在浇注、轧制和焊接加工过程中,因不同部位钢材的冷却速度不同,或因不均匀加热和冷却而产生。其中焊接残余应力的量值往往很高,在焊缝附近的残余拉应力常达到屈服点,而且在焊缝交叉处经常出现双向、甚至三向残余拉应力场,使钢材局部变脆。当外力引起的应力与内应力处于不利组合时,会引发脆性破坏。
因此,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应尽量使构件和连接节点的形状和构造合理,防止截面的突然改变。在进行钢结构的焊接构造设计和施工时,应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
2.4.5 荷载类型的影响
荷载可分为静力的和动力的两大类。静力荷载中的永久荷载属于一次加载,活荷载可看作重复加载。动力荷载中的冲击荷载属于一次快速加载,吊车梁所受的吊车荷载以及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则属于连续交变荷载,或称循环荷载。
一、加载速度的影响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