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 发现自我之旅
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日本人就回答说好啊,我们愿意与我们的朋友住在一起,跟朋友住得近了,我们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美国人就说了,美国人说,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要是成为好的朋友,我们就必须距离远一些。这样子,才能成为好的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呢,日本人也会认为,日本人说,如果说一个孩子,,没有结婚,你就一定要住在家里面,跟家人住在一起。可是美国人说了,说孩子一旦长大了,成年了。你就一定的搬出去。如果你还跟父母住在一起,不是你心理变态,就是你发育迟缓。所以你是不能够这样做的。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说中国人互依自我,所以你看,中国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都是互依性的自我。有的人就强调,他说中国也有独立性的自我啊,中国确实也有独立性的自我,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都是独立性自我。可是,所有独立性自我,都是受批判的自我啊。所以你就会发现,自我在中国,他一定是一个互依的方式的。 那我们可以看到,自尊和社会比较是不是有些关系呢。我们对基于自己的了解,常常是在一种跟他人的比较中获取的。
所谓的上行比较是什么呢,上行比较是我们跟比我们强的人比较。下行比较,是我们与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去比较。那在不同的划分过程当中,其实是有一定的细化。
比如说,当我们与陌生人比较的时候,跟陌生人比较,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是,我是觉得,我比他强,是一种下行比较。很多时候,可能会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比如我们会说了,在全世界现在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有很多人还在饿着肚子,然后你觉得,那是陌生人,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自己有一种幸福感,但是我说了,我说你现在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人家有的物理学家,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拿诺贝儿奖了,你说,老师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的一些美国总统,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当总统了。可是我们就会发现,拿诺贝尔奖的人和当总统的人对我们来说,都不构成激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觉得,跟陌生人的上行比较,并不能够引起我们的一些自卑,或者是自贬的一些心理。可是,反而谁对我们增加影响呢,我们会有嫉妒的,或者很多同学说,羡慕嫉妒恨,这种复杂的心情,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群体内的人,所以说,在本群体的成员当中,在你的宿舍里面,在你的班集体当中,如果说,你是比不如自己的人,成绩不如你的人,能力不如你的人,你比较的话,你确实会觉得飘飘然,觉得很自信,但是你比较那些事事都比你强的人,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魅力不足,
也会产生出自尊下降的情况。可是,是不是只有这两种呢,后来心理学家就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比如说,你的父母,你的至亲的兄弟姐妹,甚至是你将来的配偶,或者是你现在的男朋友女朋友,如果别人在你面前,说你男朋友非常差,比你差远了,你真的很高兴吗,你肯定不高兴,因为对于你来说,你男朋友跟你,他好就是你好,他不好就是你不好。所以这样子,在下行比较当中,如果他很差的话,你比他要强很多,反而你会降低自尊,那么如果说他非常好的话,你就会为他感到骄傲,你就会提升自尊。所以自尊和社会比较,也是这样的一个话题了。那么我们在这幅图当中,我们来了解以下,在自我的研究当中,人们是不是会根据自我的实现会产生一些影响呢,在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列举了一匹马,这匹马叫做汉斯,汉斯在心理学里面,其实非常有名,很多人把它叫做“聪明的汉斯”
聪明的汉斯之所以他聪明,是因为他会做数学题,他会做数学题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饲养者是一个数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呢,据说是个单身,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他养着这样的一匹马,每天就对这匹马训练,他希望能对这匹马训练出来,会做一些数学题。当然你指望这个马跟你开根号后果者做这个微积分是不行的,他只能去做十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对于马来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所以他就每天在家里面训练,训练之后,他就发现,这匹马真的很聪明,可以去做这样的数学题。他就把它拉到集市上去,很多人去参观,这样子有一些搞心理学的人,他们就非常的惊讶,说这个马真的是非常聪明,真的是可以做数学题马?他们就仔细的观察这个马,后来就发现了,其实这个马,并没有那么高的智商去做数学题,但是这个马,因为它建立了连锁的反应,他跟这个数学老师经常生活在一起,所以它非常快速,或者是非常敏锐的检索出了他的一些反应。比如说,这个老师会问说,2加2等于几,当问2加2等于几提出这样一个数据的时候,其实马是不认识数字的,黑板上写什么,他也不知道,别人给他说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知道跺脚,就是说,我用我的前蹄跺地,可是他在跺地的过程当中,当躲到第四下的时候,这个数学老师呢,他会有无意识的一个反应,因为他期待着第四下的出现,等第四下出现的时候,他就开始微微笑,然后就抬起头来,因为他所有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结束了。就是说4就结束了,所以马就知道了,你说结束了,我就停止了。其他的镇上的人就说这个马很聪明,它确实能够知道,它等于4,所以我们把它看做是一匹聪明的汉斯马。汉斯马就告诉我们了,其实有一定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的自我受到了他人的期待,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
对我们是产生作用的。这里面我们要提到两个人,一个叫皮革马力翁,一个叫罗森塔尔,当然他们两个并列起来,也不公平,因为一个是虚拟的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我们看到皮革马利翁效应,在西方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皮革马利翁是一个雕塑家,他雕塑了一个非常美的女神的一个形象,然后他每天就觉得她太美了,他期待着她赶快变成真实得人,然后能下到凡间来与他结成夫妻,所以他每天就去祈祷,在祈祷的过程中,他的祈祷就受到了女神雅典娜的倾听,女神雅典娜就帮助了他,结果这个雕塑就变成真人了,皮革马利翁果然和她成为夫妻了,但是心理学家不管这套,心理学教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隐去了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他就只说,说皮革马利翁他每天就会祈祷,每天去欣赏她,果然有一天,她就变成真实的了。因为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效应,反应的是我们如果每天去欣赏她,每天去期待这样的一个结果,他有可能就真的变成一个结果,那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物就是罗森塔尔,罗森塔尔1963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在一个学校里面,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了一个班,在这个班里面,给所有的学生做智商测试,做完智商测试,学生们辛辛苦苦的填答,填完了之后,他让他的助手,把所有的问卷收上来,然后他们就回去了。回去呢,假模假样地他们再去做一些测试,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处理这些问卷,这个问卷被抛掷一旁,过了几天之后,他就跟班主任说,拿到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他圈出了5个学生,这5个学生对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讲,是随机选出来的,就是闭着眼瞎蒙的,圈了5个人,告诉班主任,说这五个人是心理学家认定的,说将来这些孩子在你们班里面,是最有出息的,他们会大有作为,老师拿到这个的时候也很惊讶,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平时确实表现不错,他觉得将来也许真的是比较有前途的,可是还有几个孩子,他们是上课接下茬啊或者捣乱啊,或者不爱学习的,老师就看不出来,说他真正的能在我们班里面是最优秀的孩子吗,但是罗森塔尔跟他规定了,说在我们的这个实验中,要签订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你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情。谁也不能知道。不许跟家长说,不许跟孩子说,跟任何人都不能说。保守这个秘密一年,一年之后我再回来,我再看他们是不是有一些进步。其实对于个体来讲,保守秘密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花样年华》里面梁朝伟最后很痛苦,挖了个树洞,他要去讲,这个老师也非常痛苦,因为他看着这些孩子,这5个孩子在班里面,就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上课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5个孩子在熠熠发光,因为他就想着,这将来会不会有美国总统,或者有一些重要的诗人和重要的科学家。那之前,如果这个孩子取得了很好的进步,他现在就认定,他真的是大有作为的。如果这个孩子呢,他听不懂,以前他就会认为,比如这个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以前就会认为是你上课没有好好听讲,或者你不注意听讲你态度不好,可是现在呢,遇到了孩子不会的情况下,老师自己反省,说我教的不好,我没有把天才教会,所以他就觉得特别的自责,那么他对于这几个孩子,开始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一年之后,当罗森塔尔继续回到这个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拉住了罗森塔尔的手,说你太厉害了,说你能不能干脆给我做个测试,看我将来有没有可能当总统,罗森塔尔就告诉他,他说,其实,我们就是随机选的,那为什么他们在一年当中的变化都是非常大呢,是因为你期待他变化非常大,你对他有好的期待,他自然会朝你期待的方式去做。当然1963年的这个例子,可能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是我举一个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老师,是我们数学院的一个教授,他跟我讲到了,我说从小爱学数学的人应该很了不起啊,他说之前他小的时候成绩非常的差,对学习丝毫的不感兴趣,但是以为他小学的班主任一个教数学的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这话怎么讲呢,他说小的时候,他在班里面,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回答问题,不喜欢张扬的一个孩子,成绩也不是很好,然后他们班里,来了一个师范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到了班里面,成为他们的班主任,这个老师非常的希望,这个班集体越来越好,他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从来不举手,哪怕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他也很羞答答的不举手,还是个男孩子。下课的时候,老师就把这个孩子叫道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你不举手,是会还是不会,他说有时会有时不会,
他问会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举手呢,他说,会的时候我胆小,我害怕,不敢举手。这个老师就跟他说了,这样吧,我们来建立一个协议,之后在我的课上,我但凡提问题,你都要举手,他说老师我不会我怎么举手啊,老师告诉他,这样,如果你不会,你举左手,你会就举右手,但是只要我提问,你就必须举手。他说那好吧,然后就回去了。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再提问,他就举手,他举左手举得高高的,因为他告诉老师,别叫我啊,我是左手我不会啊,他就举得特别高,老师就知道他不会,可是老师知道,他知道,彼此间是心照不宣的,同学们不知道,同学们会觉得,他一下子有什么灵丹妙药,从某一刻开始,他天天上课都举手,而且举得高高的,特别自信,因为他生怕老师看不见他举左手,所以同学们下课的时候就去问他问题,还把他当做班里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向他请教,他有时候也觉得不好意思给人解答不出来问题,所以私底下,自己也开始稍微努力以下,结果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提了一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问题,他一看,正好是他昨天复习过的问题,他就觉得,我是不是不要总举左手,也很没面子,我试试举右手,可是他第一次举右手的时候,是非常胆怯的,所以他小心翼翼的举起来,因为他怕自己说错了,可是这个老师真的非常的好,这个老师就看到他今天举得是右手,马上就叫他,一回答,就回答正确了,所以他自己也有一点小高兴小得意,可是在同学们看来,同学们就认为,逢上课,老师提问,他必举手,逢举手,回答问题,他必对,所以这样子,他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有的同学都非常的羡慕他,所有的同学都向他请教,日益的,他对数学就非常的感兴趣了。然后他一路读到了数学的博士。后来又一路成为了数学的教授。所以他非常感谢这位数学教师。当然这样呢,我们来看,它里面贯彻着一个心理学的效应,这个心理学的效应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关于某些未来的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的改变是很大的,有可能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当然我们看到了,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中,他是积极方面的。可是我们对于自我的了解是不是准确呢,是不是客观呢,会不会存在一些偏差或者是偏见呢? 首先,在个体的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它有聚光灯的效应,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你本来就是一只猫吗?
说你照镜子的时候非得看自己是只狮子,因为我们人都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你说哎呀多可笑啊,我们也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等多的时候会假设,别人都在关注我们,实际上你走在校园里,有几个人回头看你了,也许未必是看你,他在看路,可是你会觉得,哎呦,我的回头率这么高,我们常常会假定,别人都会注意到我们,所以我们会有一种过分的这样子的聚光灯效应,吉洛维奇在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呢,他请了两名学生,这两个学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