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环境学复习总汇 - 图文
第一章 绪论 1.海洋
主要部分:洋
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2.洋:海洋中面积较大的部分,是海洋的主体
海:海洋边缘与陆域毗邻或交错的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
3.中国海
? 范围:南北纵越纬度44°,东西横跨经度32°
? 流入河流:约有1 500条,其中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著名河流; ? 海底地形:复杂,受大陆的影响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 潮汐类型:主要全日潮、半日潮和不规则潮汐等类型 ? 分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渤海
? ? ? ? 5.黄海
?
?
最大深度:为80m(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平均深度为18m 盐度:较低,年平均为30,近岸河口区为22~26 水温:变化较大,夏季为24~28℃, 冬季在0℃左右 分界线:老铁山角到蓬莱角的连线
最大深度:140m,位于济州岛以北,平均深度为44m 流人河流:鸭绿江、淮河、灌河以及大同江、汉江等
分为二部分: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角之间的连线,分为:南黄海、北黄海
6.东海
? 最大深度:为2 719m,位于八重山群岛以北,平均深度为349m。
? 海峡:朝鲜海峡,大隅、吐噶喇、冲绳等海峡,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 ? 流入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 7.南海
? 最大深度:5 559m,位于菲律宾附近。海域平均深度为1 212m ? 流入河流:珠江、赣江以及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 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亦称中国南海诸岛 8.海洋环境的地理划分:大陆架、大陆坡或大陆边缘、大洋底部 海洋环境的区域划分:近岸海域、近海海域、远海海域 海洋环境的水层划分:近海带、大洋区
海洋环境的水底划分:潮间带、潮下带、深海带
(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权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
9.潮间带: 是指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其上限是大潮高潮最高潮线,下限是大潮低潮最低潮线。潮间带以上为潮上带 潮间带环境特点:光线充足;潮汐和波浪的作用强烈;周年温度变化较大,并且有周日变化;底质性状复杂,可分为岩底、砾石底、沙底和泥底及其过渡类型;生物种类多样化、食物丰富;每天有一定时间交替浸没在水中和暴露在空气中;受大陆影响大。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有四条潮线:
? 大潮高潮线 ? 小潮高潮线 ? 小潮低潮线 ? 大潮低潮线
潮间带(根据四条潮线):
? 高潮区(带) ? 中潮区(带) ? 低潮区(带)
10.海洋环境与淡水环境的区别
面积、体积、深度、温度、盐度、pH、生物组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反应 11.海洋环境问题 ①海洋环境污染 ②海洋生境的破坏
③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导致海洋荒漠化 ④有害赤潮频发
⑤全球环境变化影响到海洋环境
12.海洋环境科学:总体上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海洋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 海洋环境要素
1.海洋环境要素:太阳辐射、海区气候、海水环境、波浪、潮汐、海流 2.太阳辐射
2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真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根据光照强度将海洋环境垂直划分为三层:
1)真光层:在这一层光照量能够充分满足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光合作用的能量超过呼吸作用的消耗。通常以光强为1%海面光强的深度表示透光层的深度。在浑浊的近岸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只有几米,而在大洋水域,真光层的深度可达150m。
2)弱光层:这一水层的光照较弱,植物不能有效地生长和繁殖,24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超过了光合作用所生产的能量,光照能够满足该水层内动物对其产生反应。深度由80~100m向下延伸至200m左右或更深。
3)无光层:这一水层位于从弱光层下限直至海底。所以深度很大,在这一水层内没有从海面透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光照,所以植物不能生存。 太阳辐射对海洋环境的意义:
2太阳辐射对海洋水体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大多在表层水和浅层水被海水吸收,使海水温度升高; ②不同水体由于温度不同形成一定的水体结构;
③光辐射对海水中的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物质循环。 2太阳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海洋生物的体色;海洋动物的行为。 3.海区气候
太阳辐射、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
冷空气活动:秋末以后,西伯利亚和极地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便从源地流向纬度较低和较温暖的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空气活动
寒潮:冷空气入侵后,气温在24hr内降低超过10℃,且黄河流域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长江流域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称为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
(通常把造成降温范围广,降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并对农作物和其他生产活动影响较大的强冷空气称寒潮)
气候要素:是指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或者说,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候要素。
(气温、气压、风、云、降水、湿度、蒸发、日照、雾、能见度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等) 海区气候:主要指该海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情况。它既包括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也包括异常出现的特殊天气状况。 4.海水环境
海水环境的特点:海洋空间巨大、海水环境稳定、海洋生物的良好生存场所 海水中的环境要素:
温度、盐度、密度、压力、粘滞性、表面张力、渗透压、透明度与水色、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热容和比热容 ① 海水温度的高低取决于:
2太阳辐射过程; 2海底地球活动;
2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交换; 2海洋内部放射性物质裂变; 2海水蒸发过程; 2一些生物化学过程 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由风和波浪形成的湍流混合将热量从海表面向下转移。 表面混合: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区,这一过程可以形成一个从表层几米到水深几百米的温度几乎是均匀的表面混合。
永久温跃层:在开阔性的大洋表面混合层下,从200-300m至1000m处,温度下降迅速,这一水层被称为永久温跃层。 密度跃层:永久温跃层的温度变化与表层较暖的低密度水到底层冷的高密度水之间的水密度变化是一致的。这一海水密度迅速变化的区,被称为密度跃层。 ②盐度:是指每千克海水中溶解固体物的总克数;(用S 表示,是海水含盐量的一个标度) 测定方法:
化学方法:硝酸银滴定法;
物理方法:比重法、折射法、电导法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 蒸发 ? 降水
? 江河入海径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