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解释佛教经典,加以通俗解释后,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再敷演为散文与诗句。
俗讲属于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用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有词语标示声腔唱法。 第十章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又有人认为词是由五七言近体诗演变而成。
也有人认为是从乐府诗变化出来的。被称为“诗余”。
近代以来,产生词源于民间的说法,认为词是“曲子词”简称, “倚声填词”。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填补词史空白。
作品题材广泛,反映早期民间词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保存词的“原始状态” 《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带青山烂。”
《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早期文人词——标志词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唐文人词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短小、清新、明朗、活泼,题材广泛。 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韩翊《章台柳寄柳氏》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温庭筠——词人的词,深美闳约之境。
温八叉,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 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五代词的发展趋向。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物象错综排比、声音抑扬长短。物语、景语、情语结合。虚实相称。以静态描绘代替抒情,着力细部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 注重文辞声律的精工华美,眩人眼目。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千帆过境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韦庄——以词明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提高,多酣畅之作,疏淡为美。深入浅出,心曲必露。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自然清丽在五代文人词中少见。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抒情道路上。 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夜深,初识谢娘时。”
《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温庭筠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组合,悦目乐耳、应歌娱人。 韦庄直接抒情,开启文人词自抒情怀传统。成为南唐词先导。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文人词派。 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多用华丽字面和婉约表达手法,写女性美貌、服饰、离愁别恨。 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分界:前期,以西蜀为重镇;后期,以南唐为中心。 西蜀词:应歌,接近晚唐;南唐词:抒怀,接近宋初。 冯延巳——南唐词人佼佼者
重抒发触景生情,情思百转千回,深婉蕴藉。
《鹊踏枝》“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谁到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触景生情、睹物兴感。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和花间词人的共通点。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煜——李后主,南唐最后皇帝。
早期:反映声色纵情的宫中生活。咏美人《一斛珠》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后期:偏安皇帝,离愁别恨,阴郁哀伤。亡国剧痛。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悲痛,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贯穿。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李璟,中主。《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一冯二主的作品,被视为南唐词的代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