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受陶渊明山水诗平淡风格影响,精刻孤峭,冷漠空寂。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安定城楼》《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政治讽喻诗:直诉愤慨、悲壮沉郁。通过个人遭遇,表现对政治的肯定或批判。 精深婉丽的词藻中含有丰富爱憎,多凄苦之词,充满浓郁感伤气息。《曲江》 咏史诗:借托史事,吊古伤今,具讽刺性。《贾生》《咏史》《龙池》《马嵬二首》 构思凝练、取材精当,巧妙融合历史与现实。
无题诗——最广为传颂,朦胧,旨意神秘。内容:寄托说、爱情说
抒写交织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心理,隐约和诗人的不幸身世存在联系。 《无题二首》“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感受,具有启发性,引起读者联想,伤感情调。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抒发纯粹情致,渲染凄美情致的特殊氛围,创造深隐朦胧之美。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开创诗歌上的新风格、新境界。最高成就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 如果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李商隐则为第二座。 诗与词间搭起过渡的桥梁。
其诗歌是心灵的象征,一种纯主观的表现。细美幽约、朦胧含蓄的感伤唯美文学典型。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史论笔法,追忆昔日辉煌,抒发末世哀伤。从时代变迁中参悟人生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之中。 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作品
《登乐游原》《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政治感慨,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 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创造明快优美意境,风格俊爽。 离情伤别诗《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纪行写景诗:选取清新明朗、给人快感的景物来书写情怀,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的语言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
《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语言畅达,清新明丽,富有立体感。 许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闲句句奇。”
《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对衰败王朝暴风雨来临的忧戚,心中凄凉。
律诗对偶工整精密,格律协调圆润。对“水”有特别偏爱,“给人以“许诗千首湿”的印象。 贾岛——苦吟诗人
《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秋暮》“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 凄清寂寞,暗自流泪而苦吟不止。颠沛流离,心力疲敝。情调峭硬。 多写清寂之境而显幽冷奇峭。
“郊寒岛瘦”:孟郊代表想用世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性。
贾岛代表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一面。实则岛不如郊。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写景状物雅淡清幽。 姚合——武功体
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五律组诗,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个人窘困。 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折射时代阴影。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 诗风清切峭拔。“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功夫不及贾岛,但推敲上争奇斗巧的做法,适合生活困顿的中小诗人。 皮日休,醉吟先生、鹿门子。我国古代着名诗文作家中唯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人。 受白居易影响最大,继承写实手法、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 《正乐府十篇》《三羞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
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同情百姓命运。 继承元白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的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 杜荀鹤《山中寡妇》七律“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再经胡城县》七绝“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陆龟蒙——江湖隐逸诗风
艺术上较成功的是五七言绝句,尤其是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 《晚渡》“半波风雨半波情,渔曲飘秋野调清。”《丁香》《太湖叟》
散淡而饶有风神,陆龟蒙以江湖散人自居,淡泊情思、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韵外之致”,即后人所说的“神韵”。
象外之象:第一个象,诗中具体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韵味,是无象之象。
《与李生论诗书》“辨味”:分辨出诗的情趣韵味,称之为“醇美”“全美” 味外之旨、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 唐代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 韩柳之前,已经有许多作家从理论、实践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2. 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密切。 3. 直接原因: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支配。 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实践:
1. 韩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清理。 2. 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的口号。 3.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要求从字句到文章的全面创新。 4. 柳宗元在反对绣绘雕凿方面,与韩愈持相同态度。
5. 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从而使散
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
韩柳的古文运动是文学革新运动,造成一种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打击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文风,启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韩愈的古文成就:
1. 把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成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
行的骈文对立。
2. 在以散代骈的同时,冲破当时文体固定格式,全面发展有别于经史着述短篇的散文体裁,
将原属诗赋的纯文学的情趣风神纳入短篇散文中,使其成为文学散文。
3. 在韩愈的文集里,最多的是碑志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一人一样”。 《柳子厚墓志铭《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4. 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属于韩愈再创的新体,以诗之唱叹韵味化入赠序中,又穿插议
论,形成抒情、记事、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
5. 韩愈创造的古文,见解精辟、流畅清晰,富于美感、艺术表现力。 6. 改骈为散,使语言接近口语。“文从字顺”。 7. 善于吸收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结构灵活舒展。
《进学解》《送穷文》《祭十二郎文》《师说》《原毁》,议论纵横而汪洋恣肆,比喻生动而发人深省,感情真挚而气势磅礴。
风格:雄深雅健、猖狂恣睢。浩气磅礴、势如破竹、意高词平、奇伟多变。 柳宗元的文学散文
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
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主人公大多是社会地位不高、被压迫的人物,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重情节、重细节。 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
诗情画意,描绘山水,开拓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确立这种体裁的独立地位。 山水游记多写于流放永州期间,抒发愤怒悲哀情绪,提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幽丽之美,单纯宁静而清新。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情态,予以生动再现。 对自然美的把握到了妙入微芒的地步。虚实相称、动静结合,侧重传神,安详静谧。 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糅合。
寓言散文《黔之驴》《蝜蝂传》《乞巧文》
散文总体风格:沉郁凝炼、冷峻峭拔,有凄幽激愤、冷峻色彩和浓郁诗意,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象征性。
柳宗元文学散文创作高出韩愈的地方:
1. 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高尚品质、善良天性、聪明才智。
2. 在山水散文上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开创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由于韩柳的继承者对古文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发生曲解,开始追求奇异怪癖,古文运动开始走上弯路,在韩柳之后衰落。
骈体文在晚唐再度复兴,散文创作向华丽浓艳的唯美方向发展。 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讽刺小品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如匕首投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皮日休,针对现实有感而返,尖锐泼辣、锋芒毕露。《读司马法》 陆龟蒙,多托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野庙碑》
罗隐,讽刺小品集《馋书》最能代表他的散文成就,看似随意,实则是刺世的严肃主题。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而奇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
唐传奇兴盛的原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推动唐传奇的发展。与唐代“行卷”之风有关系。小说创作运用虚构手法塑造众多人物形象,语言精雕细刻,重视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引人入胜,造成唐传奇的“文章之美”。
“意识之创造”,唐人有意识在小说中进行抽满奇思幻想的虚构创造。 初兴期的唐传奇:由六朝志怪小说过渡到唐人传奇小说。 王度《古镜记》——唐代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作品。
张鷟《游仙窟》——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骈体小说特征。
繁盛时期的唐传奇:涌现最优秀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如沈既济、白行简等,元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也写出高水平作品。题材更广泛,以爱情题材最为突出,其次是寓言讽刺题材。
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 白行简《李娃传》是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
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爱情悲剧——中唐传奇压卷之作。 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最为着名的作品。 衰落期的唐传奇:从晚唐到五代
《玄怪录》《河东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纂异记》 《甘泽谣》《传奇》——志怪集向传奇集完全转化的标志。 晚唐游侠小说崛起,涌现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 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诸多方面。 杜光庭《虬髯客传》——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 虚构和想象已标志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2. 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统一。
3. 标志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把“因文运事”改变为“因文生事”。 4. 注重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生活琐碎。 5. 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6. 文采、臆想丰富瑰丽。语言雅俗兼采,亦庄亦谐,简洁准确、优美丰富。 7. 大量运用诗词歌赋,增添行文丰采意趣。
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部分作品已具备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 敦煌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体裁是有说有唱。 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本文而成为“俗讲”。 变文是说唱俗文学,是供艺人演唱用的,并非案头读物。
特征:“某某某处,某某某说”的形式。“当尔之时,何道言语”的形式。 俗讲——又称为讲经文,取材佛经,思想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