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骚体: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郁愤。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腻,十分感人。 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咏物托志。
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到了王褒有重大发展,王褒以萧自况、抒发情思。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集中。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代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 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班彪《北征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 冯衍《显志赋》表达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不平之情。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
赋作以“西都宾”“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相比较,表达班固尊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中的新内涵:
题材内容上,着重写京都,铺叙京都观念。极大加强讽喻劝导的篇幅。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大赋作品《二京赋》
《二京赋》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安处先生批评西京生活奢侈,歌颂东京崇德尚礼。 模仿班固《两都赋》,展示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是汉代京都赋极致。 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性质短小,语句清丽,抒情鲜明,标志汉赋创作倾向的转变。 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乐府——本事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乐府职能: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
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的蔡邕,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最受推重的乐府分类。 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民歌
两汉乐府的精华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东门行》揭示民众无奈走上反抗道路。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讽刺达官显贵:《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抒写爱情、婚姻——汉乐府最有影响的:《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写采桑女亲洛夫的坚贞、聪慧。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情事,情深意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 叙事增多,多数有情节,还描写人物形象。 2. 抒情真挚浓郁。善于比兴、描写。
3. 形式上变为以杂言、五言为主。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口语。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时人所作,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双殉情的悲剧。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中少量出现,春秋战国期间也偶见五言形式。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五言成分很大。到了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东汉应亨、班固的五言诗 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最早见于《文选》,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汉后期。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无常之感。这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能超越时空界限,引人共鸣。
《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艺术成就: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 最鲜明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行行重行行》思妇游子之情。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人联想。往往采用比兴手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 质朴自然,不假雕饰。 感情诚挚,信手拈来。
3. 景物、情境、情思切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 《明月何皎皎》白描手法刻画游子难以入睡的情境。
通篇使用比兴《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传说,表现现实游子思妇离情。 象征手法创造圆融境界《西北有高楼》。
4. 语言浅近自然,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5. 多用叠字。《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其他五言诗——苏李诗,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写离别,情感沉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比重20%)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 建安诗坛,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
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时代风格。 2. 建安时代,动乱使人积极进取又叹息人生无常,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3. 诗歌创作完全抒怀,有强烈主观色彩。 4. 形式上五言诗成熟,词采华美。
5. 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曹操、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
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写新事。表现高远志向、坚定信心。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
《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乐府新体制,中国诗学新纪元。
逐句押韵形式。表现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细腻深婉——风格:纤丽清新。 曹植,聪颖过人、任性而行。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理想抱负的宏伟之作。《白马篇》:青年英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 后期: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悲愤抑郁、慷慨悲歌。 艺术成就: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存建安诗人作品最多的诗人。 1.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 2. 诗歌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中。 3. 注重对称回环之美、语言锤炼。
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曹植“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前期创作:反映动乱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创作:拥护曹氏政权,表现建功立业抱负,通过游宴赠答形式表示。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 王粲——七子之中诗、赋最佳者。
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战争引起的凄怆——《七哀诗》 后期: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诗》 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哀,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桢《赠从弟》三首,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问喻“虎生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精彩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文辞秀美。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乐府诗,咏史诗改变班固“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徐干《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有十九首风骨”“语气底婉”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类似文字游戏。 蔡琰,《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长篇叙事诗,深刻反映汉末动乱年代的惨痛人生经历。 刻画情感真实细腻、复杂微妙。注重细节和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的诗歌。曹植去世标志建安诗歌时代的结束。 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
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发之于诗,忧生之嗟。 对现实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用曲折方式批评,对现实失望转而追求理想人生境界。 玄学思潮影响士人,开始了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把老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意蕴深沉之美,哲理观照人生。“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深切情思。
清逸玄远之美,“玄远”“响逸而调远”,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 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始时代诗歌高峰,创作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先河。“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嵇康——散文
创造诗化人生理想。峻切之语,愤激批判,锋芒犀利。
开拓《诗经》,四言另辟蹊径。清远意境,隽秀语言。继曹操之后四言顶峰。
第三章 两晋诗坛
晋代诗歌风貌: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以左思、刘琨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是玄言诗的天下。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词藻华丽,新的技巧,注意俳偶。描写更加细腻。 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
陆机——赋胜于诗,《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诗歌语言华丽俳偶最明显。“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赴洛道中作》情感深沉动人。
潘岳——灿若舒锦,悼亡诗赋写得最好。《悼亡诗》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诗风独树一帜,西晋诗坛第一人。 代表作《咏史》,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思想感情喷薄而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充满悲愤不平之气。
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刘琨——清刚之气
《扶风歌》北上抗敌所作,艰苦卓绝战斗中的坚强。
《重答卢谌》连用6个典故激励卢谌,“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郭璞——《游仙诗》
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两种倾向:纯写求仙长生;愤世嫉俗之言,有所寄托。 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者。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感情真实,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偏安的心态,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主流地位。
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开拓全新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创造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开千古平淡之宗”
陶渊明,超然绝俗,好学不拘。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人生境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 玄学、儒家仁心和安贫乐道、佛家般若思想都影响着陶渊明。 陶渊明开创了文人是个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归园田居》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的白描流露对田园风物的喜爱、依恋。 真实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艰辛平静乐观。
田园诗艺术境界——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宁静平淡的意境美。 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饮酒》
形成陶诗平淡之美的原因:心境平和散淡;语言平易质朴。 陶诗:质朴无华、不假雕饰、纯净之美。语言高度凝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艺术成就:冲淡之美、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的散文
《桃花源记》描写世外桃源,反讽黑暗社会,表达社会理想。 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风俗美好,自给自足的和平生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