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治疗
前 言
前言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和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十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更高[1]。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占韩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的首位[2、3]。瘤体直径≤1.5cm的甲状腺癌过往曾被学者把归为微小癌,WHO在1988年把瘤体最大直径≤1.Ocm的甲状腺癌严格界定为微小癌[4]。甲状腺微小癌发病率的报道不统一,基本约占甲状腺癌的6~35%。临床上具有隐匿性,以往病例多在非甲状腺疾病的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或在甲状腺良性疾病的手术标本中发现。由于其发病率低,肿瘤体积较小,当瘤体位于甲状腺腺体后面或腺体内部时不易查及,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肿瘤与良性结节共存,因此要做到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存在较大困难[5~10 ]。随着科技与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而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的广泛应用和影像学技术及民众保健意识的增强,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率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外对甲状腺微小结节在超声引导下实行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其能够在术前明确甲状腺微小结节的性质,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制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时需要较高的穿刺技术才能获得足够的样本,同时对病理医师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其具有相当的认知及判断力,才能够保证诊断正确率。甲状腺微小癌争论的焦点也包括手术范围[10~14]。本课题通过回顾分析郑大一附院甲状腺外一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10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进行探讨,以其更好的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病例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到郑大一附院甲状腺外一科住院 100 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在性别方面:男 25 例,女 75 例,在年龄方面,所有患者年龄均在 23-68 岁之间,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患者58 例,45岁以上患者42 例,平均年龄为46.39±17.85岁,在临床分型方面,其中T1N0M0 53 例,T1N1M0 47 例。在发病情况方面,双侧腺发病20例,单侧腺发病80例,在合并症方面,100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甲状腺的良性疾病60例。 2 手术前检查
本次入选的10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及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2例患者行放射性核素扫描;5例患者行CT 检查。 3 治疗的手术方法
所入选的100 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其中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99例。1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在淋巴结的清扫方面,82例患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1例患者行单纯VI区淋巴结清扫术,31例患者行VI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双侧颈侧区清扫。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年龄、性别有无淋巴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情况、手术方式、是否侵袭包膜等因素进行分析。P<0.05作为有临床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结果
1、术前检查结果:
(1)、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影像学结果:术前甲状腺结节超声根据Kwak等[1]提出的TI-RADS分级Ⅲ级6例、Ⅳa级 46例、Ⅳb级 32例 、Ⅳc级5例、Ⅴ级5例。其中Ⅲ级及Ⅳ级83例均行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检查符合微小癌75例。
(2)本次临床研究中,本组病例中出现VI区淋巴结转移的占38%(38/100),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占14%(14/1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VI区淋巴结清扫中,术前超声检查发现转移为60.00%(30/50);未发现转移淋巴结为25.00%(8/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及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分别为63.16%和1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及未发现转移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
VI区 颈侧区
(3)核素扫描:2例患者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 “冷结节”。CT检查结果:4例均提示未见明显占位,甲状腺密度不均,2例提示颈部和气管旁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本组病例中有100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其中19例在术后病理检查中确诊,假阴性率19%;100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其中82例在术中确诊,阳性率为82%。在所有病人中,乳头状癌病人所占比例最多,为94.00%,其次为滤泡状癌,所占比例为4.00%,髓样癌病人所占比例最少,为2%。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淋巴结转移% 60.00%(30/50) 63.16%(12/19)
无淋巴结转移% 25.00%(8/32) 16.67%(2/12)
X2 12.231 9.652
P 0.002 0.001
3
结果
表2 100名TMC患者病理类型及构成比
病理类型 乳头状癌 滤泡状癌 髓样癌 合计
例数(n)
94 4 2 100
构成比(%) 94.00 4.00 2.00 100.00%
(4)对影响预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发现病灶为多发、有包膜以及出现淋巴转移为病人产生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
表3 影响预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
复发转移例
相关因素
男
性别
女 ≤45岁
年龄
>45 岁 单发
病灶
多发 ≤5mm
肿瘤大小
>5mm 有
有无包膜
无 有
淋巴转移
无 全切
手术方式
腺叶切除
2
1
50
77 99
1 5
1.30 5.05
1.217
0.270
19 23
5 5
26.32 21.74
3.942
0.047
35 82
2 1
5.71 1.23
9.977
0.002
18 66
5 4
27.78 6.15
1.291
0.256
43 83
4 1
9.52 1.22
6.777
0.009
75 58
4 2
5.33 3.45
0.019
0.890
例数(n)
数(n)
26
2
8.00
0.561
0.454
复发率(%)
X值
2
P值
(5)对影响预后、肿瘤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