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二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特点,赏析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积累词语,感受秋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找秋天,带自己找到的实物来上课。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地妈妈有四个儿女,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个孩子的到来总会给大地妈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瞧,现在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二课《秋天》。
2、板书课题:秋天(课件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秋”字,你是怎样记住“秋”字呢?(秋天到了,禾苗枯黄得能用火一点就烧起来了,所以禾+火=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然后面向全体学生指导。 3、学生反馈,教师依次板书: 第一个变化:小草黄了 第二个变化:树叶黄了 第三个变化:稻子 黄澄澄 第四个变化:棉花 洁白 第五个变化:高粱 红玛瑙 第六个变化:苹果 涨红了脸 第七个变化:石榴 咧开了嘴 第八个变化:葡萄 水灵灵 第九个变化:枣 红彤彤 第十个变化:粮食 堆成山 三、赏析美句,感悟秋情
1、看图理解比喻句。课件出示稻子图及句子: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句子比较:“黄澄澄”换成“黄色”,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黄澄澄不但写出了稻子金黄而鲜亮的样子,而且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学生朗读,感受句子的美。 课文中这种结构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看书反馈。
(水灵灵、红彤彤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葡萄和枣的诱人,清香四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反馈。
再看课件: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说稻子像金子呢?(比喻。 把稻子比作金子。它们相似的地方是:都是黄澄澄的)
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稻子成熟后田野里丰收的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把高粱比作红玛瑙。
②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把粮食堆比成小山。 你能仿写比喻句吗?
课件出示:苹果熟了,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看图理解拟人句。课件出示: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说是拟人呢? 棉花是没有嘴,没有脸的,不会笑,写棉花却用了“吐、
笑”这两个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赋予了棉花人的行为,把棉花当做人来写的,所以说这是拟人句。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棉花丰收的景象,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这样的拟人句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课件出示:①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高粱会点头、会说话,这是把高粱当作人来写)
②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 仿写拟人句。
课件出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
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3、读读这些美句,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课件汇总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朗读。
小结: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秋天的美人格化,动态化,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理解结构,提炼中心
1、文中写了秋天哪些地方的丰收景象呢?(板书: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公路上)
2、课文第一段写秋天到了,小草和树叶的变化。老师板书:秋天到了。
第二段写了田野里的丰收景象。板书:田野里。 第三段写了果园里的丰收景象。板书:果园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