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行为学》资料整合

《组织行为学》资料整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0:24:12

人物作为:

霍san试验:发现工作群体重要性 莱维特(管理心理学之父):用“管理心理学”代替“工业心理学”1958年;20世纪60年代在《心理学年鉴》使用“组织心理学” 维卡 与 斯克伯兹 “组织科学”(微观 宏观 理论 应用 )

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包容、控制、感情需求) 扎琼克: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 劳勒:见面次数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内才能提高喜欢程度

奥斯卡普:增加见面次数作用,只限于积极肯定的客体或中性客体 霍曼斯:社会交换伦 莫里诺:社会测量 谢德林娜:参照测量

斯托第尔:二元四分图论 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方式、以人为导向的领导方式(以人际关系为导向) 布莱克、莫顿 : 领导行为方格图论

埃文斯: 途径目标理论 卡门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杜拉克 领导者的素质是一种后天习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澳得弗的ERG理论 弗鲁姆期望理论; 迪尔综合型激励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 斯金纳的行为改造理论(正强化 负强化 自然消退 惩罚) 勒温 织变革立场分析法(克服组织变革的阻力) 李维斯 组织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

勒温程序:解冻改变冻结; 克利程序:诊断执行评估

名词解释:

1. 组织:(从静态上看),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从动态的角度看),组织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总之,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动静结合)

2、行为:狭义地说,行为是指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活动。广义地说,行为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在组织行为学中,多指狭义概念。(广义狭义)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派生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心里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

研究范围:个体群体组织行为

研究方法:政治经济、人类社会、伦理生理心里

研究目的: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控制 4.微观组织行为学:分别研究个体群体领导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5.宏观组织行为学: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6.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务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应。

8.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

9.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10.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一种思想方法。比较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对不满足需要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1.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思想方法。要正确观察事物,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12.晕轮效应:以实物某个特征为依据,而忽视事物其他特性,对整个事物评价产生错觉。 13.投射:以己度人思想方法。有的人往往以自己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是这种想法。

14.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5.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由认知、情感、意向等三个因素构成。 16.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

18. 工作参与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9.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0.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征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21.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22.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23.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24.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各种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产生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在的客观环境 创造性行为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

25. 事业生涯又叫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事业生涯包含行为与态度两个方面

26. 事业生涯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职位

的发展道路,做出设计和计划的过程。

27.事业生涯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等方面的开发性活动。

28. 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9.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0.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从个人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形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31. 角色:角色是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

32.角色的同一性:角色统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33.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咋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映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 34.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反映。 35.角色冲突:当个体面临多个角色期待时,就有可能产生角色冲突。

36.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37. 群体促进效应,又叫群体助长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38.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个人在群体工作时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原因:

⑴群体懒惰的扩散 ⑵群体责任的扩散。

39.协同效应:是指有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合。

40.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指群体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个人的判断和态度的影响:(阿希试验) 41.从众:从众就是指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

42.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43. 竞争是人们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44.合作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分工与互助两种主要形式。 45.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6. 冲突: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从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 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7.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的有效性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情境因素(最重要), 48.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49.正式领导:是指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50.非正式领导:领导者不是靠组织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从产生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51. 权力:是由上级根据领导者所担负的职务和职位而赋予的支配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的能力。 52. 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

53.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4. 领导权变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境理论: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

55.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

56.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具有内隐性。 57. 动机结构: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就是动机结构。 58.优势动机: 在整个动机结构中,总有一个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性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是优势动机。

59.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既包含个体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要素,也可是社会环境中心理要素。 60.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61. 激励: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62. 公平属于一种客观现象,可以运用许多公认的准则、法规来进行严格的判断,属于政治学、社会学等综合研究的范畴。

63.公平感则属于一种主观想象,是人们通过自身与它人、或现状与历史的收支比率对照,产生的公平知觉和相关的情感体验。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64.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的适宜差别的比值。超过或低于这个比值,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一般而言比值为1:2—1:3之间。

65. 行为改造:人们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就是行为改造。

66. 激励机制 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合。

67.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包含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之间的结构。

68.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所谓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9. 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组织结构中个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70.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71.案例研究法 :是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更过变量之间关系所做描述与说明。 72.工作生活质量:在工作中 员工 所产生心理、生理健康的感觉 简答题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多样 动态可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

搜索更多关于: 《组织行为学》资料整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人物作为: 霍san试验:发现工作群体重要性 莱维特(管理心理学之父):用“管理心理学”代替“工业心理学”1958年;20世纪60年代在《心理学年鉴》使用“组织心理学” 维卡 与 斯克伯兹 “组织科学”(微观 宏观 理论 应用 ) 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包容、控制、感情需求) 扎琼克: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 劳勒:见面次数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内才能提高喜欢程度 奥斯卡普:增加见面次数作用,只限于积极肯定的客体或中性客体 霍曼斯:社会交换伦 莫里诺:社会测量 谢德林娜:参照测量 斯托第尔:二元四分图论 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方式、以人为导向的领导方式(以人际关系为导向) 布莱克、莫顿 : 领导行为方格图论 埃文斯: 途径目标理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