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政治
官员开微博 进入“粉丝时代”
昨日,《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重庆发布。报告显示,除了征地拆迁、涉警形象之外,网络围观、网络推手以及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现象不断增多,成为了去年网络舆情的突出问题,而在去年发生的72个负面网络热点事件中,县处级干部是涉及负面事件最多的官员,其次是地厅级干部。
在报告发布后的研讨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称,重庆网民已突破千万大关。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地方网络舆情,重庆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建立网络舆情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后,我市还将派出干部,到中国传媒大学就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等进行学习。
据悉,该《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艾利艾咨询(简称IRI)发布。昨天,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就《报告》作了解读。
政府通过网络释疑增多
事件:IRI的监测数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最受网民关注的国家政策,其次受到网民重点关注的是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院补偿、打击药价虚高等政策的出台。
数据:IRI监测数据显示,在网络舆论关注排前200名的政策性话题中,政府通过网络传达政策精神、解读公众疑惑的话题比例高达39.5%,借助网络平台征求民意、进而完善相关法规的占比达到24%。
解读:这一数据体现了相关政府部门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希望公民广泛参与决策的良好愿望,反映了政府部门“执网能力”的显着提高。
网友声音:大渝网友“jine”说,“希望国家未来出台政策前,多通过网络征集民意”。
政府开通微博
今年将快速增多
事件:现在,网友点开腾讯微博,就可以看到巫山县政府开通的官方微博。巫山县委办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庆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巫山县政府通过其官方微博时时更新政务信息,以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以及区域品牌推广,同时让更多信息惠及网友。
数据:IRI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官方大量开通微博,而在此之前开通的微博数不到总量的3%,仅去年12月份官方微博开通数就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此外,一些官员也陆续开通了实名微博。
解读:这一比例预示着今年政府开通微博将呈快速增长方式。政府机关打开了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执政的新思路,但政府微博如何更自然地融入网络环境、融洽沟通氛围,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些官员开微博,正让官员们进入“粉丝时代”。
网友声音:大渝网友“艾艾”说,“希望更多的政府、官员开通微博听取网络民意,我很乐意成为这些官员的粉丝”。
盲目“围观”助长谣传
事件:去年12月6日7点半左右,微博上传出谣言,称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去世。8点开始,此谣言已经肆虐国内微博平台。这个在微博上被众多加V(实名认证)用户,甚至是加V媒体传播的噩耗,最终在当晚8点40分由闾丘露薇站出来辟谣——金庸原来是遭遇“被死亡”。
数据:截至去年底,新浪微博中,粉丝人数在100万以上的用户已达100余人,意见领袖在微博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解读:微博已成第三舆情源,在各种重大公共事件中,起着助推和放大的作用。但网民的盲目围观,助长了虚假信息甚至是谣言的传播。
网友声音:大渝网友“翠花”认为,如果谣言造成不良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将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负面话题
县处级干部涉及最多
事件:安徽省蚌埠市政协原副主席、五河县原县委书记徐社新在6年时间里卖光重要官位,此事在网上传播后,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被查处前,徐社新曾在电视台上“辟谣”。去年,徐社新一审被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其犯罪所得全部上缴国库。同一年,央视报道江西抚河汛情时,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询问汛情和下游群众转移情况,但平其俊回答却是介绍“领导的指示”,经记者多次打断后,平其俊仍坚持介绍“领导的指示”。
数据:IRI监测数据显示,在去年的72个负面网络热点话题中,涉及县处级干部的负面话题占到26.4%。而根据调查,干部在网上引发负面事件,七成缘于个人言行失当。
解读:地方县处级干部则成为舆情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高发群体,贪污受贿和裙带关系已成侵蚀地方干部网络形象两大诱因。“网民曝光”这一反腐渠道,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友声音:腾讯网友“老张”希望司法部门能在网上开通微博,或网上实名注册,搜集更多的网络反腐线索。
两成网络热点
涉及警方形象
事件:“厅官妻子打错门”事件、湖南凤凰少女跳楼事件以及“喝水死”、“洗脸死”等一系列监所离奇死亡事件,都成为了网民的集中关注点,而这些事件的主体,均与警方密切相关。
数据:IRI监测数据显示,去年,与司法执法相关的网络热点话题舆情指数大于65分的,有94个。100个较大的网络热点和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主体为警方的接近两成。
解读:这些事件,使警察形象受损。但年底时不少警方开通了微博、及时介入微博打拐等,得到了一些正面形象分。
网友声音:腾讯网友“琼”在微博上说,希望今年不再有离奇死亡的新名词产生。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微博问政考验
【背景解读】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由博客演变而来的网络新媒体,用户可以用不同的客户端、移动通讯设备登录微博网站,随时随地发送每条通常在140字之内的即时短信息。目前,国内几大门户网站都已推出微博服务。
微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宠儿,更是网络问政的利器。2010年,从方舟子被袭到提问广州亚运,从曝光常德抢尸到“我爸是李刚”造句运动,在一件又一件热点议题中,微博都显示出强大的网络信息放大功能。就在3个月前,深陷拆迁之困的江西宜黄县钟家九妹,还不知道一种叫“微博”的东西会改变她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就在近一个月前,一条“悬赏寻尸全城通缉”的消息出现在“厦门警方在线”的微博里引起网民强烈关注,民警通过网友提供的线索,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开始使用微博,增强了微博问政的力度和广度。和红火的网络与博客一样,当微博得到网民的追捧、一呼百应之际,也对政府的决策、沟通、处置乃至公共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一次次社会热点事件被微博传播放大,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和干部越来越意识到微博的重要性,开始用不同方式尝试利用微博听取民意、汇集民智。2010年2月,广东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此后,河北公安微博群、济南公安微博群等相继浮出水面。8月1日,北京公安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后,20天内访问量突破210万人次,“粉丝”近5万人。各地公安机关的微博在2010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微博并不“微”,这个其实很强大的网络舆论工具在2010年以爆炸性的发展速度一跃成为网络问政的新媒介,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
【点评一】
微博问政:力不“微”、势不“薄”。
微博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屡屡产生力不“微”、势不“薄”的问政力度。政府执政能力在微博考验中得到提升。
微博问政对政府来说,是考验,但同时也是大幅度提高治理水平的机会。通过网络改变传统思维,进而改变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式,还有很大的潜力。政府应当将网络问政视为解决百姓问题、改变干部作风的平台和手段,比方说开听证会的同时,积极在网上征求意见,看看微博的反应,肯定收获的信息更全面、更真实。
在政府机构和官员纷纷开微博的背后,凸显中国网络问政水平与日俱进。像公安系统这样的敏感部门都纷纷开微博回应网民问政,本身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如果说前两年中国的网络问政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那么今年网络问政的广度和形式应该说有了相当明显的推进。
【点评二】
期待微博问政走得更稳、更远。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是微博问政的巨大推动力。网民“贾梦雨”说,在现代社会中,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网友们用各种手段参与到声势浩大的网络问政行动中,充分体现公众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更注重倾听民情民意,决策过程中人民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顺畅。由于传统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体制内信息流动不畅,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非常适合充当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补充渠道,微博会继续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网络仅仅是一个“前台”,有效回应微博问政的挑战,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的调配和行政运行机制方面做出相当大改善的努力,要适应网络的透明快速,我们的反应机制要更灵活更透明,这对政府运作系统的改革提出更高新要求。
此外,“微博问政”要注意情绪化和偏激化表达问题。微博因其表达平台的自由性、信息发布的简短性,使得民众表达更为直接,反映的情绪更为外露。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尤其在对待公权和政府管理问题上,激烈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的散布,会对官民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导致真实民意被忽略;言辞激烈的“少数民意”可能被放大;特别是通过商业化专业化发帖、删帖,可能形成的虚假民意等等。
政务微博风起编织官民互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