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DNA的分子结构 参赛教案
多同学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样缩短了科学研究与高中生之间的距离,借此激励学生勇敢的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3.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活动10:展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课本49页的思考与讨论1
学生活动10:独立思考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 (3)DNA内部是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
教师活动11:这三点就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本49页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学生活动11:组内讨论后回答, (1)DNA两条链反向平行。 (2)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设计意图:
(1)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突出重点,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4.应用巩固,设疑铺垫
教师活动12:出示练习,指导讨论。 图12
练习1: 说出图12中1-10代表的结构名称。 练习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试推导出DNA分子的碱基之间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12:回忆思考后独立作答练习1,其他学生补充。 分组讨论练习2,交流后得出各种数量关系表达式。 设计意图:巩固DNA分子结构并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活动13:
通过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本节课后,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学生活动13:交流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5
教师活动14:
通过DAN的结构特点归纳出有关DAN分子结构的碱基计算的规律
规律一: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即:A+G=T+C或A+C=T+G。也就是说,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各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0%。
规律二: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与该DNA分子中每一单链中这一比值相等。
(A1+A2+T1+T2)/(G1+G2+C1+C2)=(A1+T1)/(G1+C1)=(A2+T2)/(G2+C2)。
规律三:DNA分子一条链中,两个不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即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A1+G1)/(T1+C1)=(T2+C2)/(A2+G2)。
规律四: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个碱基和占全部碱基的比 碱基配对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占该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即双链(A+T)%或(G+C)%=任意单链(A+T)%或(G+C)%=mRNA中(A+U)%或(G+C)%。
规律五: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A+T)/(G+C)不同,代表了每种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的基本组成: 1.基本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4中脱氧核苷酸 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6
2.基本骨架:脱氧核糖和磷酸的交替连接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G——C
三、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四、DNA分子的特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八、目标检测
1. 在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其中一条链上所用碱基A:C:T:G为1:2:3:
4,则该双螺旋模型中上述碱基的比为( )
A.1:2:3:4 B.3:4:1:2 C.1:1:1:1 D.2:3:2:3 答案:D
2.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 )
A.4种脱氧核苷酸 B.脱氧核糖和磷酸 C.碱基对 D.脱氧核苷 答案:B
3.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1.25,另一条链中的这种比是( ) A.1.25 B.0.8 C.1 D.2.50 答案:A 4.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其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它组成应是( )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 答案:C
九、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模型等变抽象为形象。通过复习,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通过组织学生构建模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具体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可贵。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