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 图文
建设史补充
化广场等。
2.第二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如为改变城市形象,突出帝都风貌为目的,在城市中修改大街、纪念堂、凯旋门、星形广场、练兵场和早期广场的改建。 3.第三时期:拿破仑第三时期 (1)规划者:欧思曼 (2)规划内容:
? 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感到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 ? 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
? 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 ? 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 4.意义
? 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它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 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在市政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欧思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19世纪的巴黎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 21.郎方的华盛顿规划
22.田园城市 (一)霍华德
(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2.思想的起源
---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 ---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三) “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 1.Town:
有利的因素: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2.Country
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 3.Town-country magnet
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9
建设史补充
(四) 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 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
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 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
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成为“社会城市” 3.田园城市实现的关键
?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 ? 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
霍华德认为田园城市的实现是靠着旧城不断完善,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他认为田园城市是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 (五) 田园城市的试验 (1)两座新城的试验:
---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 ---韦林(Welwyn)(1919年)
(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 (六) “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低估了一个以赚钱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大都市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高租金、交通拥挤的价值,且人为地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组织和抑制已经不可能,因此当城市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境地时,霍华德的伟大学说遭到社会拒绝也是必然的。 田园城市学说的光辉与伟大: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
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旧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想城市并以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
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必须控制城市规模。 (3)发展极限的观念
发展极限概念的引入希望人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发展城市,注意城市的运行效果和环境质量 (4)有机平衡的原则
田园城市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组合群体”对城市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并建立起内在的平衡机制以协调城市的生长与发展 (5)动态管理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动态管理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城市把混乱消灭在萌芽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
10
建设史补充
作用,对后期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23.勒.柯布西埃城市集中论——“明日的城市” 1.勒.柯布西埃
2.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
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 “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
与霍华德避开大城市本身矛盾建设田园城市不同,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形式改造城市,认为大城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对大城市矛盾,他提出可以依靠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城市原有空间。 ----主要城市规划观点:
(1) 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2) 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在一个完全平坦的用地上,设计了一个严格对称的网络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4、柯布西埃的建筑观——新建筑五点
? 底层独立支柱:底层透空,有支柱把建筑体形举离地面 ? 屋顶花园:平屋顶,布置屋顶花园,恢复被房屋占用的地面
? 自由平面:承重柱与分隔墙体分离,内部之间按使用要求自由分隔 ? 横向长条窗: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开设水平连续长条窗。
? 自由立面: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外墙成为可供自由处理的薄墙。 5、明日的城市与田园城市
柯布西埃与霍华德一样,都是理想主义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与此相反,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即“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同时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是直接从空间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其论述的过程更多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而来改造整个社会,它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德“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6、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的意义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从未实现,但是它对战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布西埃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潮流,看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巨大效益和广阔前景,不采取回避态度,而是寄希望于技术和管理,因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而有启发的设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柯布西埃所倡导的“现代建筑运动”成为20世纪的主流应该是必然的结构。 24.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1.理论设想
城市沿一条高度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认为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环境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
11
建设史补充
乡间。
2.带形城市理论
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性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25.雅典宪章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26. 大伦敦规划 ? 阿伯克龙比主持
? 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
? 规划思想: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盖迪斯组合城市的概念,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该地思索扩的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 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km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1)内圈:
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改造旧街坊,控制工业类型、规模、人口密度、恢复中心区的形象,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190-250人/公顷。 (2)近郊圈:
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 (3)绿带圈:
宽约8km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进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 (4)外圈:主要用于疏散伦敦郡过剩的人口与工业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其中B环路是主干路,位于伦敦郡中部。10条放射路由此向外延伸,使伦敦中心区与周围各码头、市场、货场、调车场与工业中心便捷地联系起来。D环路是快速干路,与10条放射路相交处都作立体交叉,使过境交通不穿过市区而从D环路绕通过。
伦敦郡规划绿地内每人8平方米增至28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建成区外绿地以碶状插入市内,并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 ? 规划的时代意义: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和方案。这一规划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的大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 存在的问题:
(1)中心区人口非但未减,反而有所增长,整个伦敦地区人口亦继续增长。 (2)对其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
(3)新城建设投资较大,对疏散人口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4)工业迁出后,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5)距市中心3至10公里的环形地区内,环路和房舍路上的交通负荷不断增长;接近城市边缘而不进入伦敦中心区的车辆是不多的。
(6)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线周围又自发地建起了大批成排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制止。
27. 英国新城建设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