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1
课时跟踪训练1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2015·上海闵行一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C.水圈
B.岩石圈 D.生物圈
[解析] 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答案] 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 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C.整体性
B.开放性 D.差异性
1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读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种要素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修建水库引起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其他要素的改变,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选择C项。
[答案] C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C.丙——增加
B.乙——改善局部气候 D.丁——加重
[解析] 修建水库,使局部空气湿度增大,云量增多,降水增多,改善局部气候;水库蓄水,库区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水位升高;在库区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下游泥沙沉积减少;通过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使下游洪涝灾害减轻,选择B项。
[答案] B
(2015·福建福州质量检测)下面左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7题。
5.当野生动物大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大气环流的判读。野生动物主要向水热充足、草地茂盛的地方迁移,图中区域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别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野生动物迁徙到甲地时,该地应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正确。
[答案] D
6.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
[解析] 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自然带的判读。①位于山麓地带,此处的自然带和该地水平自然带类型相同,为热带草原带;②处位于山顶,且海拔在5000米以上,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山顶夏季最低温在0℃以下,形成积雪、冰川带。
2
[答案] A
7.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C.光照
B.水分 D.地形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低的影响因素。从右图可以看出,两坡自然带高度的差异是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而其位于赤道附近,南北两坡热量相当。但是山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山地南坡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故其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 B
(2015·山东济宁“五校联盟”检测)阿尔泰山的植被垂直地带性显著,且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生活在该地的牧民以转场的方式进行放牧(一年四季分别在不同的地域放牧)。完成8~9题。
8.冬季牧场位于(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牧民一般会选择夏季在较高处的草场放牧,凉爽;冬季在山下放牧。因此冬季牧场位于①处,A项正确。
[答案] A
9.阿尔泰山植被分布的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高低 C.地下水深浅
B.降水多少 D.坡度大小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低的影响因素。对于干旱半干旱山区,水分是其决定性因素,且其表现为西低东高,即西边的植被条件较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边是西风带的迎风坡,因此B正确。
[答案] B
(2015·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0~11题。
3
10.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答案] D
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 C
(2015·潍坊期末)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据此回答12~13题。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