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A。 7.B 【解析】 【分析】
溶液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味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花生油不溶于水,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符合题意;
C、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D、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分析】
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 【详解】
A、由上述分析可知,溶质质量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由上述分析可知,溶解度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C、由上述分析可知,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度减小,故符合题意;
17
D、因为汽水在未开瓶盖前是否饱和,没有涉及,故不符合题意 9.B
【解析】20℃时,某物质在50 g水中溶解1 g,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2g,属于可溶物质。故选B。
点睛:掌握20℃时,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是解题关键(溶解度<0.01g,属于难容物质,溶解度为0.01g~1g属于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g~10g属于可溶物质,溶解度>10g属于易溶物质)。 10.D
【解析】A.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错误;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加入水得到的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得溶液,错误;C.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错误; D. 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放出大量热,溶液温度明显上升,正确。故选D。 11.C
【解析】A、该实验需准备5g(50g ×10%)氯化钠和45mL(50g-5g=45g相当于45mL)的水,正确;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正确;C、若量取水时采用了俯视的方式读取,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会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D、若将该溶液稀释至溶质质量分数为5%,需再加水,正确。故选C。 12.D
【解析】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NaCl
18
时,应把它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错误;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5%=2.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2.5g=47.5g(合47.5mL),错误;C、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和玻璃棒,不需要使用漏斗,错误;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正确。故选D。 13.D
【解析】A、80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为80g?20%=16g,故水的质量为80g-16g=64g,计算水的体积为64mL,故选100mL的量筒,正确;
B、称量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应向左盘加入食盐至指针指向正中,正确;
C、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偏大,故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
D、溶解时,应先加入固体再将水倒入烧杯内,错误。故选D。 14.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20℃的溶解度为7.4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7.4g氯酸钾,所以20℃时,20克氯酸钾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
19
只能溶解7.4g,有固体剩余,故A正确;B、硝酸钾20℃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20℃时,20克硝酸钾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全部溶解,没有固体剩余,故B错误;C、氯化钠20℃的溶解度为3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20℃时,20克氯化钠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全部溶解,没有固体剩余,故C错误;D、蔗糖20℃的溶解度为203.9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3.9g蔗糖,所以20℃时,20克蔗糖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全部溶解,所以没有固体剩余,故D错误。故选A。 【点睛】
溶解度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某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5.C
【解析】由于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64g,即100g水中溶解64g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可知50g水中溶解32g硝酸钾恰好饱和,所以烧杯C中恰好溶解达到饱和,溶液的质量是50g+32g=82g。故选C。 16.B
【解析】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会有碳酸钠晶体析出。故选B。 17.C
【解析】A、由图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