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 图文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4 23:35:34

第二部分 内应力作用与构造地貌的生成

第一节 地壳的运动

一、地壳运动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的概念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和活动。地壳的内力又称为内应力。内应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核能。 2、地壳运动的特点 ①、普遍性和永恒性

②、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的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挤压、拉张、及其剪切运动,使地壳发生形变。这种运动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此,地壳的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例如,中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坳陷,从而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由于地壳的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成为陆地;地壳下降造成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因此,地壳的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实际上,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运动的结果也是相互渗透的,但是每一类有其共同的基本的特征。无论是哪一种运动,都可引起一个地区的沧桑变化。

从地壳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地壳运动的总的形式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是派生的。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喜马拉雅山的生成。

二、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有大陆、海洋、岛屿的差别,有高山、平原、盆地之分,这些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其形成、发展都同大地内力构造作用有关,所以称为大地构造地貌,或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的分类

构造地貌可以由地壳构造运动直接形成,如构造运动隆起形成的山地、台地或构造运动坳陷形成的平原、盆地等,它们的形成和分布同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性质有直接的关系,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活动构造地貌”。

还有一种构造地貌,是指地壳构造运动以后又受外力作用剥蚀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次生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3、构造地貌的等级

构造地貌就其规模大小可以分为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是地壳的“大陆”和“海洋”两大地貌单元。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是指大陆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如陆地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大洋底的“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和海洋中的“岛屿”等。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是指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地质构造被外力作用剥蚀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单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

1

三、全球构造地貌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其中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海洋部分的平均厚度为6Km。

全球构造地貌分“大陆”、“大陆边缘”和“洋底”三大部分。 1、大陆

是指地壳出露海(水)平面的部分。

地球陆地面积为1.49×108 Km2,约占地壳总面积(5.10×108Km2)的29%,海洋占地壳总面积的71%,为3.61×108 Km2。

大陆地壳(陆壳)比大洋地壳(洋壳)厚,平原地区地壳厚约35 Km左右,山地高原区约60~70 Km。

陆壳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而其基础则是以“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为主的花岗质岩石。

陆壳的底基部为玄武质岩层(硅镁层),上基部为花岗质岩层(硅铝层)。 洋壳主要为玄武质岩层构成,缺失花岗质岩层(硅铝层)。 2、大陆边缘(大陆架)

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Km的浅海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面积0.81×108Km2,占地壳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大陆架)的地壳具有陆地到洋底的过度性质。 3、洋底

指水深超过3Km的大洋底部,地球洋底平均深3.8Km,面积2.81×108 Km2,占地壳总面积的55%。

洋底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一般仅5~10 Km。

根据地壳均衡的观点,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密度越小的地块,高出海面越多,地势越高;密度越大,地势越低。实际情况也如此,陆壳平均密度为2.7g/cm3,洋壳平均密度大致为2.9g/cm3。

四、大地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是指构造地貌的第二个等级,即大陆和洋底上的地貌类型。前者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后者包括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虽然受构造运动所控制,但同时也受到外营力的改造。 1、构造山系

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都是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大陆上最显著的两个地貌类型,前者表现为高大隆起的山峰系列,后者表现为凹陷的断陷谷地。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分布,都同大地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新生代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有关。

构造山系的形成,大都经过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因此,构造山系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称褶皱山脉),而且有不同时代的多期的岩浆侵入体。

②、构造山系的山体边界常可见到大规模的断层,断层的一侧常形成断陷盆地。 ③、山地呈断块差异抬升,可发育成多级夷平面。 ④、构造山系分布地区常有地震和火山活动。 世界上的构造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带:

①、环太平洋构造带。主要有北美洲到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主要有喜马拉雅山(亚洲)、阿尔卑斯山(欧洲)、阿特拉斯山(非洲)。

2

2、大陆裂谷

大陆裂谷是由于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谷地。其宽度大多为30~75Km,少数可达几百公里,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长的裂谷,它包括东西两支,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至红海北端,长约5800Km。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所有裂谷形成的湖泊中最深的湖,水深达1600Km。 3、高原

高原和平原的地形都比较平坦,只是两者的海拔高度不同。 一般海拔在0.2Km以下的称平原,超过1Km的通称高原。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而高原边缘地带则在构造抬升过程中受到强烈侵蚀,常表现为深受切割的陡坡。破麓地带则堆积了来自高原边缘被侵蚀下来的粗碎屑物。在抬升过程中,高原内部的构造活动也不一致,致使高原面上的地形复杂化,如青藏高原上形成几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山间盆地。 4、平原

平原的形成与高原相反,它是在构造沉降过程中不断从外围得到大量碎屑堆积而形成的。

在构造沉降过程中,平原内部还可以有其它形式的构造活动,如中国华北平原在构造沉降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内部的断块活动。 5、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的负向地形,它和周围山地是同一构造成因的产物。

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使周围山地抬升迅速并同时受到强烈侵蚀,导致盆地内部堆积巨厚的粗粒沉积物;相反,升降差异运动不甚强烈,则盆地内部接受堆积的沉积物较薄较细。

如果一个盆地经过一段堆积期之后,转变为侵蚀切割,则成为侵蚀盆地。 以上5类地貌属于大陆构造地貌。

海洋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部分。 6、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或称洋中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 Km。 洋脊顶部的平均海深在2~3 Km,洋脊宽度在1000 Km以上,并相对高于大洋盆地2~3 Km,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脉, 比陆地上任何山脉的规模都大。 7、大洋裂谷(洋脊裂谷)

大洋中脊顶部有一条顺着洋脊走向的狭长的槽谷,称为洋脊裂谷。

洋脊裂谷仅宽几十公里,相对深度则达2Km左右,但其并不是完全连续的,被许多直交的横向断层断开成不连续的段落,板块学说认为,洋脊裂谷是新地壳产生的地方。 8、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大洋地壳的主体,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即与大陆边缘相接。大洋盆地上还分布着深海小丘、水下火山和大洋岛屿等。

深海小丘是大洋盆地中分布最多的一种地貌形态,高差起伏在50~100m之间,呈圆形和椭圆形。 9、海沟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一般深达8000~10000m,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接触的地方,是与岛弧在成因上相伴生的狭长深海洼地。

3

五、地质构造地貌

(一)、断裂构造地貌(断层地貌)

断裂构造地貌(断层地貌)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 1、断层崖

断层崖是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其高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最高可达几百米,低的只有几米甚至更小。

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往往使原始的断层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坡度变缓,甚至使断层崖消失,同时使崖壁基部断层线位置被剥蚀的碎屑物所掩埋,从而使断层构造地貌的显著特征消失,这正好反映了外营力作用对原生地貌的改造。(图1)

图1 不同类型断层的景观表现 此外,断层崖也可能受横穿断层崖的河流的侵蚀,使完整的断层崖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的断层崖,这时称为断层三角面。

与此同时,河流还将侵蚀的碎屑物在断层的另一侧沉积形成洪积扇。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这种断层三角面与洪积扇交错分布的地貌发育的较典型。(图2)

图2 断层崖发育成断层线崖

4

搜索更多关于: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内应力作用与构造地貌的生成 第一节 地壳的运动 一、地壳运动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的概念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和活动。地壳的内力又称为内应力。内应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核能。 2、地壳运动的特点 ①、普遍性和永恒性 ②、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的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挤压、拉张、及其剪切运动,使地壳发生形变。这种运动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此,地壳的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例如,中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坳陷,从而造成地势高低起伏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