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9届)第二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网开一面”的典故可知商汤性格温厚仁慈,与夏桀的残暴形成对比,因此材料信息表明商汤建立商朝的重要原因是他的仁德之心,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商朝注重生态保护,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商朝的经济活动,排除B;夏商更替决定于人心向背,而非资源争夺,排除D。
2.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 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 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这冲击了宗法制度,故D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B错误。
3.史学界认为,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成书于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
的整地农具中没有耒耜,后代文献中提到的耒耜只是农具的泛称,如唐代《耒耜经》中指的是耕犁。这可以印证的是 A. 耒耜的使用年代久远 B. 耕犁在唐代最早出现 C. 《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 D. 耒耜在北魏不再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说明耒耜的使用年代久远,故选A;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耕犁,排除B;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所以没有收录原始的农具耒耜,不能由此认为《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排除C;耒耜是原始农具,但是依然有使用价值,所以耒耜在北魏应该还在使用,排除D。
4.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
【详解】“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B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D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
5.佛教本来在印度并不是很突出对父母的报恩,在中国就很强调,甚至专门造出一种经来讲这个问题,就是《父母恩重难报经》。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佛教社会基础薄弱 B. 印度忽视对父母的报恩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C 【解析】
【详解】佛教因为有雄厚的社会基础,所以传播广泛,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印度忽视对父母的报恩,排除B;材料反映佛教随乡入俗,传入中国后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说明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排除C;西汉起儒家思想就处于独尊地位,排除D。 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四种藩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故A错误。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片面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属于片面推断,故D错误。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藩镇容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故C错误。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分别属于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后三者中,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