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5 藤野先生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
1
魂”。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怀念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回顾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3.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4.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3),写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4-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目标导学三: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2
精读第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教学提示】
教学中注重品读作者语言,抓住“标致”“精通时事”等反语以及描绘留学生形象、生活细节的语言,体会其中强烈的讽刺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四: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明确:“日暮里”这两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3
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明确: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教学提示】
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幽默自嘲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作者离开东京的缘由,也从作者的所见所感中,体会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接下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见一见文章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再想一想,上节课的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1.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明确:耳闻藤野先生是“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