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建新中学2011届高三高考考前辅导(物理)
三.解题技巧
①、审题
⑴认真细致,全面寻找信息 审题时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的一些关键之处要细微考察,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述文字中获得,还应从题目附图中查找,即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例1】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平行金属板M、N间的距离d=0.20m,给两板加电压U,板间有一长度L=0.10m的绝缘薄板AB能够绕端点A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先使AB板保持水平静止,并在AB的中点放一个质量m=4.9×10—10kg、电量q=9×10—10C的带正电的微粒P(重力忽略不计),使板AB突然以角速度ω=100rad/s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为使板AB在转动中能与微粒P相碰,求加在平行金属板M、N之间的电压的取值范围。 解析:通过审题,可以找到如下信息:
①研究对象是微粒P和薄板AB。 ②重力忽略不计。
③板AB突然匀速转动意味着板从静止变成以角速度ω转动的时间不
计(若考虑这个时间,解题将陷入困境)。
④由于AB板突然匀速转动,则P与AB将分离,P仅受电场力作用,由静止开始竖直向
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⑤问题的要求:板AB在转动中与微粒P相碰。
⑥问题的目标:在满足上述要求时,求加在金属板M、N间的电压取值范围。 注意一个细节:信息④中,若粒子加速度较大,在一定时间内可能追上AB与之相碰,这
种情况容易判定。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粒子P加速度不够大,在AB板转过一周后追上P与之相碰。若不仔细审题,此信息也可以从题述“电压的取值范围”几个字中挖掘出。
设P经时间t1恰与B端相碰,则AB转过的角度θ=π/3,π/3=ωt1, ①
在t1时间内微粒P竖直下落的高度为h=Lsin(π/3)=at12/2=qUt12/2md, ②
由以上两式解得U=9 3ω2mdL/π2q=1.72×102V。
另一种情况是AB板转过(2π+π/3)角度时追上微粒P,且恰与P相碰于B端,
则有7π/3=ωt2……③,在t2时间内P竖直下落的高度为h=Lsin(7π/3)=qU′t22/2md……④, 解③、④式得U??3.5V。
综上所述,为使AB板在转动中能与微粒P相碰,加在M、N之间的电压范围是 3.5V≤U≤1.72×102V。
⑵咬文嚼字,把握关键信息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关键词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现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多”、“至少”等,应特别注意,最好在审题时作上记号。
⑶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 反复读题审题,既综合全局,又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的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例2】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量为q的尘粒,以竖直向上的初速v0在平行板电容器两板正中间的A点进入场强为E和匀强电场中,恰好垂直于BC板打在B点,且
+ - B A C AC?BC,求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
解析:带电尘粒进入匀强电场后的曲线运动,可视为竖直上抛运动与水平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且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尘粒由A到B所用时间t=v0/g,现象“恰好垂直于BC板打在B点”,隐含着竖直上抛运动的未速度为零;“AC?BC”隐含着尘粒的重力与电场大小相等,即mg=Eq;尘粒打在B点时速度为:
vB=Eqt/m=mgt/m=gt=v0,研究尘粒由A到B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qU/2-mgv02/2g=0,解得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为U=mv02/q。
⑷分清层次,排除干扰信息 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它们,就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例3】光滑曲面与竖直平面的交线是抛物线,如图所示,抛物线的方程是y=x2,下半部处在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上边界是y=a的直线(图中的虚线所示)。一个小金属块从抛物线上y=b(b>a)外以
速度v沿抛物线下滑。假设抛物线足够长,金属块沿抛物线下滑后产生的焦耳热总量是
A、mgb
B、mv2/2
C、mg(b–a)
D、mg(b-a)+mv2/2
y b a 0 B x ⑸纵深思维,分析临界信息 临界状态是物理过程的突变点,在物理问题中又因其灵活性大、隐蔽性强和可能性多而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和漏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纵深思维,充分还原题目的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其临界值。 ①约束物的作用力引起的临界:弹力 运动与静止的分界点(如刹车问题) ②运动的临界 收尾的多样性
质点相遇与不相遇的临界
③物理量的限制引起的临界
⑹求异思维,判断多解信息 矢量方向不明确 (1)初末状态不明确,带来结果的多解 数值不确定
物理现象多种可能性
时空周期性(圆周运动、振动和波)
(2)制约环境和条件不确定 轨道的对称性 电量的不连续性
【例4】如图在竖直平面内x轴下方有磁感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和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电场场强为E,一个带电小球从y轴上P(0,h)点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下抛出, 小球穿过x轴后恰好作匀速圆周运动,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1)小球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2)小球作圆周运动的半径多大?
(3)若从P点出发时开始计时,小球在什么时刻穿过x轴?
②、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
(1)类比转换
类比转换就是将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进行对比,从一类事物的某些已知特性出发,推测另一类事物也具有相应的特性。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有:物理模型的类比、物理现象的类比、物理量及公式的类比等。
(2)等效转换
等效转换就是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复杂的、实际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理想的等效问题来处理。常见的有:合力和分力的等效转换,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转换,曲面(曲线)与平面(直线)的等效转换,等效电阻,等效电源,等效场法等。
(3)逆反转换
逆反转换就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可逆性,即在时间反演或空间反演时,物理规律具有不变的特性,从而可以从正向过程迁移到逆向过程。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有时可将顺求繁难、正向受阻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常见的有:运动的可逆转换,光路的可逆转换。
(4)空间角度转换
转换空间角度主要是指化立体空间图为平面图、化正视图为侧视图、化正视图为俯视图等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进行这些转换,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
(5)微元法
有些物理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进行分割,从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的局部人手分析,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无悔高考:
㈠考前心理指导: 1.要有坚定的信心,切记“我能行!”,“路就在脚下”。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可挖,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大家都要向自己挑战,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做到考后无悔。
2.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实力—知识、技能、体力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同学们应掌握一些心理调整方法,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如考试时觉得题难,则要想“我难他更难,新题当作陈题解”;觉得题易,则要想“我易他也易,但我更细心,陈题当作新题解”,这样就常能超常发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