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4 爆破地质
G???
上述三者间的关系,对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岩石而言为:
G?E2(1??)
静载变形就用上述参数来定量描绘其变形特征。 岩石的动载变形特征在下节中阐述。
4.2 岩石中的应力波
4.2.1 冲击载荷和波
什么叫冲击载荷,就是在瞬间产生又在瞬间消失的载荷,它不是一个常数,而是时间的函数。冲击式凿岩机凿岩、爆破破碎岩石岩石所承受的都是一种冲击载荷,如图4-1所示。冲击载荷与静载是完全不同的作用形式,其变形形式也不一样。
岩石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既产生运动,又产生变形,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形是受力质点向相邻质点传递,形成质点扰动的传播,这种扰动的传播叫做波。变形将引起质点间的应力和应变,这种应力、应变的变化也在传播,形成应力波或应变波。
因此,岩石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不是整体的均匀变形,质点的运动速度也不是整体一致的,其变形和速度都有一个传播的过程,这就是岩石的动载变形特征。
冲击荷载对岩石作用的主要特性:在岩石体内所引起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并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空间内应力分布随时间而变化,且分布非常不均。
从上述可见,波就是质点的扰动和传播。波根据其传播方式不同而分为: ① 体积波——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② 表面波——只沿介质体的边界面传播的波,有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Q波)之分。 a、纵波: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可引起介质体积的压缩或拉伸,故又称压缩波、拉伸波和P波;
b、横波:介质质量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可引纯剪切变形,故又称剪切波、畸变波、
旋转波和S波。
c、勒夫波:介质体表面质点在?于波的传播方向成水平横向的震动,Q波。 d、瑞利波:介质质点在介质表面沿椭圆形轨道运动,(Raleigh)R波。
上述波产生应力变化传播称为应力波,而产生应变变化传播称为应变波。若传播的应力值在介
5
质的弹性极很范围内,则称为弹性波。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纵波,因为其携带能量大,速度快,破坏力强。
对波的特性描述采用波动方程。 4.2.2 波动方程
根据弹性力学的波动理论,对受冲击载荷作用的各向同性的弹性固体里,取一单元体进行受力分析,可得纵波和横波的波动方程:(这在《弹性力学》弹性波的传播一章中有推导)
?u?t22?c2?u?x22,
?v?t22?c2?v?y22,
?w?t22?c2?w?z22
左(质点运动加速度,惯性)= 右(质点变形加速度,弹性)
式中:x、y、z——直角坐标;u、v、w——与x、y、z坐标对应的位移函数;t——时间;c——应力波传播速度。
此式反映了,在冲击荷载下,弹性变形的质点运动加速度同变形加速度之间,以及惯性同弹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解一维情况下,此波动方程,有:
????c?vP (4-10)和(4-12) ?????csvs式中:c?、cs ——纵、横波的波速;v?、vs——纵、横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速度;?——介质的密度。
此式反映了应力、波速、质点振动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显然σ、?与c?、cs 、v?、vs成正比。其中:
cP?Ed(1??d)?(1??d)(1?2?d)Gd?Ed2?(1??d) (4-4)
cS?? (4-11)
式中:Ed——介质的动弹性模量;?d——介质的动泊松比;Gd——介质动剪切模量。
应力波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它使质点发生弹性变形和振动。因此,应力波能量一部分消耗于介质质量间的弹性变形,另一部分消耗于介质质点的振动,根据电功能原理可推出其关系式:
6
???E?v?(1??d)c?(1??d)(1?2?d)
因此,在一维情况下应力波产生的应变为:
??4.2.3 应力波的叠加
vPcP (即一维情况下?d?0)
应力波在传播中具有叠加性。什么叫应力波叠加性波,就是当两个波(扰动)同时传到某一点时,那么这点的总状态参量等于两个波(扰动)分别抵达这点的代数和。即:
?合成?????
因此,这种叠加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4.2.4 应力波的反射和透射
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发生变化的界面时,一部分会从交界面反射回来,另一部分透过交界面而进入第二种介质。入射情况:
(1) ?入射
应力波从交界面重直入射,在界面处:
Vi?Vr?Vt (4-14)(应力波具有连续性,界面处质点的振动速度相等)
?i??r??t (4-15)(交界面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等,即应力状态相等)
式中,下标i、r、t——分别表示入、反、透射。
当应力波为纵波时,由前面的(1-8)式有:
?i??1cP1vi vi??i?1cp1?r
?r??1cP1vr vr??1cp1 (4-16)
?t??2cP2vt vt?则由(1-14)得:
?i?1cp1??t?2cp2
?r?1cp1??t?2cp2 (4-17)
7
与(4-15) ?i??r??t
联立解之,得: ?r?Rr?i vr?Rr?vi
?1c1?2c2)Rtvi
?t?Rt?i vt?(式中:Rr——应力波?反射系数,且 Rt??2cp2??1cp1?2cp2??1cp12?2cp2 (4-20);
Rt——应力波透射系数,且 Rt??2cp2??1cp1 (4-21)
ρc是介质的波阻抗,故上式表示以反、透射应力波的大小是交界两侧介质波阻抗的函数。 我们分别讨论其特殊情况:
1)?1cp2??2cp2?Rr?0,Rt?1,则?r?0,?t??i,vt?vi,不产生反射,完全通过; 2)当?2cp2>?1cp1 ??r?0,?t?0,即在交界面上有反射,也有透射,且若 ?2Cp2>>?1Cp1?Rr?1,Rt?2,则?r??i,?t?2?i,vt?0,vr?vi。∵
?1c1?2c2?0,此交界面为固定端,没有质点的移动。
3)?2p2?0或?2cp2<1cp1,此即应力波到达的交界面是自由端; Rr??1,Rt?0;则
?r???i,?t?0,Vr??Vi,Vt?0,即入射压缩波全部反射成拉伸波没有透射产生。
4)?2Cp21Cp1??r?0,?t?0,即在交界面处有透射压缩压波,又有反射扩伸波。 由于岩石的极限抗拉强度小,后两种情况有反射拉伸波产生,易引起岩石的破碎,这以破岩为目的的爆破中应予充分利用;而在安全保护中却应予预防。
一个锯齿波(三角波)在自由面反射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