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胚胎学(完整版)
锁。在肠袢退回腹腔的过程中,头支在先, 尾支继后,继续作逆时针旋转180°。头支的头端转至左侧,头支演化为空肠和回肠 的大部分,占据了腹腔的中部;尾支的头端转向右侧,尾支主要演化为结肠,位居腹腔周边。盲肠'突最初位于肝下,后降至右髂窝,升结肠随之形成。肓肠突的近段 发育为盲肠,远段形成阑尾。降结肠尾段 移向中线,形成乙状结肠。
第6周以后,卵黄蒂退化闭
锁,脱离 肠袢,最终消失。 (五)直肠的发生与泄殖腔的分隔 后肠末段的膨大部分为泄殖腔(doa-ca),其腹侧与尿囊相连,腹侧尾端以泄殖 腔膜封闭。第6?7周时,尿囊与后肠之间的 间充质增生,形成尿直肠隔(urorectal septum)。 它向
尾端生长,形成一镰状隔膜
突入 泄殖腔内,最后与泄殖腔膜融合,将泄殖腔 分隔为腹侧的尿生殖寞(urogenital sinus )与 背侧的原始直肠。尿生殖窦将参与泌尿生殖管道的形成(见第24章),原始直肠分化为 直肠和肛管上段。泄殖腔膜也被分为腹侧的 尿生殖寞膜(urogenital membrane )和背侧 的肛膜(anal membrane )。肛膜的外方为外 胚层向内凹陷形成的肛凹(anal pit)。第8 周末,
肛膜破裂,肛管相通。肛管的上段上 皮来源于内胚层,下段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两者之间以齿状线分界(图23-5)。 (六)肝和胆的发生 第4周时,前肠末端腹侧壁的细胞增 生,形成一向外突出的囊状肝憩室(hepatic
diverticulum )(图23 — 6 ),为肝和胆的原基。肝憩室生长迅速并伸入到原始横膈内。 憩室末端膨大,分为头、尾两支。头支形成肝的原基,尾支形成胆囊及胆道的原基。 头支很快形成树枝状分支,其近端分化为肝管及小叶间胆管,末端分支旺盛,形成肝细胞索,肝索上下叠加形成肝板。肝板 互相连接成网,网间隙形成肝血窦。肝板与肝血窦围绕中央静脉,共同形成肝小叶。第2个月,肝细胞之间形成胆小管;第3个月开始合成胆汁。
胚胎肝的功能十分活跃,第6周时, 造血干细胞从卵黄囊壁迁入肝,在肝血窦内外形成大量原始血细胞集落,并产生成熟血细胞,以红细胞为主,也有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图23-7)。肝脏
造血功能在第6个月之后逐渐降低,至出生时基本停止。目前已可分离胎肝的造血干细胞并用于某些血液病的治疗。胎肝早期就开始合成并分泌多种血浆蛋白和甲胎蛋白(ot - fetal protein,aFP)。大约第5?6个月,几乎所 有肝细胞都能合成cxFP。此后,肝脏aFP 合成功能逐渐减弱,出生后不久即停止。 肝憩室尾支的近端伸长形成胆囊管,远端扩大形成胆囊。肝憩室的基部发育为胆总 管,并与胰腺导管合并开口于十二指肠。 (七)胰腺的发生
第4周末,前肠末端腹侧近肝憩室的尾缘,内胚层细胞增生,向外突出形成腹膜芽(ventral pancreas bud),其对侧细胞也 增生形成背膜芽(dorsal pancreas bud),它
们将分别形成腹胰和背胰。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旋转和肠壁的不均等生长,致使腹胰转向右侧,背胰转向左侧,进而腹胰转 至背胰的下方并与之融合,形成单一的胰 腺(图23-6)。在发育过程中,腺芽反复分 支,形成各级导管及其末端的腺泡;一些 上皮细胞游离进入间充质,分化为胰岛, 第5个月开始行使内分泌功能(图23-8)。 (八)主要畸形
1.甲状舌管嚢肿(thyroglossal cyst) 甲状舌管在发育过程中没有闭锁,局部残 留小的腔隙,或全部残留成为细长的管道, 当上皮细胞分化为黏液性细胞,黏液聚集 便形成囊肿,位于舌与甲状腺之间。囊肿过于胀大时可发生穿孔,开口于皮肤或舌盲
孔处,成为甲状舌管瘘。 2.消化管狭窄或闭锁主要见于食管和十二指肠,在其发生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使管腔狭窄或闭锁。 后来过度增生的细胞凋亡,上皮变薄,管腔恢复正常。如后一过程没有发生,则引起消化管狭窄或闭锁(图23-9)。 3?先天性脐疝 ( congenital umbilical hernia)由于胳腔未闭锁导致,胳带根部残留一孔与腹腔相通。当腹内压增高时,肠管可从脐部膨出(图23-10、图23-11)。 4.麦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 又称回肠
憩室,是由于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表现为回肠壁上距回肓部4(>50cm处的囊状突起,其顶端可有纤维索与脐相连。
5.脐类瘘(umbilical fistula)
又称胳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腹内压增高时,粪便可 通过瘘管从胳部溢出。
6?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 ) 多见于乙状结肠。因神经嵴细胞未 迁移至该段肠壁内,使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该段结肠处于不能蠕动 的麻痹状态,粪便淤积其内,久之造成肠 壁极度扩张,成为巨结肠。
7.不通肛(imperforate anus)又称
肛门闭锁,是由于肛膜未破或肛凹未能与直肠末端相通所引起,并常因尿直肠隔发育不全而伴有直肠尿道瘘。
8.肠袢转位异常是由于肠袢在发育 过程中反向转位所致,可表现为左位阑尾和
肝、右位胃和乙状结肠等,并可影响胸腔器官,形成右位心。这类异常又统称内脏反位。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喉、气管和肺的发生 第4周时,原始咽尾端底壁正中出现 一k纵彳了沟,称喉气管沟(laryngotracheal groove)。后者逐渐加深,形成一长形盲囊, 称喉气管憩
室
(laryngotracheal
diverticulum)。
喉气管憩室位于食管的腹侧,两者之间的间充质隔称气管食管隔。喉气管憩室的上端发育为喉,中段发育为气管;末端膨大, 形成两个分支,称肺芽(lung bud),是主支气管和肺的原基。肺芽呈树枝状反复分 支,第6个月时达17级左右,分别形成了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直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和肺泡囊(图23-12?图23-14)。第7个月时,肺泡数量增多,肺泡上皮中除I型肺泡细胞外,还分化出II型肺泡细胞,并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此时, 肺内血液循环系统发育完善,早产的胎儿可进行正常的呼吸,能够存活。 (二)主要畸形
1.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因气管食管隔发育不良,导致气管与食管分隔不完全,两者间有瘘管相通 (图 23-15)0
.
2.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由于肺泡II型细胞分化不良,不能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致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胎儿出生后,因肺泡不能随呼吸运动而扩张,出现呼吸困难,故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
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显微镜检查显示肺泡萎缩、间质水肿、肺泡上皮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状血浆蛋白膜。该病主要见于妊娠28周前的早产儿。 第24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均发 生于间介中胚层。胚胎第4周初,间介中 胚层头段呈节段性生长,称生肾节 (nephrotome),尾段呈索状增生,称生肾索 (nephrogenic cord )(图 24 — 1 ) 。第 4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 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 行隆起,称尿生殖崎(urogenital ridge )。 而后,尿生殖嵴上出现一纵沟,将其分为 外侧粗iTlI长的中肾崎(mesonephric ridge ) 和内
侧细而短的生殖腺崎(genital ridge ) 一、 泌尿系统的发生 (一)肾和输尿管的发生 肾的发生分三个阶段,即从胚体颈部 至盆部相继出现前肾、中肾和后肾。 1.
前肾(pronephros)
第4周初,在生肾节内,从头端至尾端先后出现7?10对横行的细胞索,之后成为小管,称前肾小管(pronephric tubule )。前肾小管的内侧端 开口于胚内体腔,外侧端与头尾走向的前肾管(pronephric duct)相通(阁 24—4) 。前肾在人类无泌尿功能。第4周
末,前肾 小管相继退化,而前肾管大部分保留并向 尾部延伸。 . 2.中肾(mesonephros)第 4 周末,当前肾退化时,中肾
开始发生。在生肾索及其后的中肾嵴内,先后出现约80对横行 的小管,称中肾小管(mesonephric tubule )。 中肾小管起初为泡样结构,后演变为S形小管。其内侧端膨大并凹陷为双层囊,包绕来自背主动脉的毛细血管球,构成肾小体;外侧端通入正向尾侧延伸的前肾管。此时的前肾管改称为中肾管(mesonephric duct)。中肾管继续向尾侧延伸,从背外侧通人泄殖腔。人的中肾在后肾出现之前可有短暂功能。至第2个月末,除中肾管和尾端的少数中肾小管保留外,中肾大部分退化。
3.后肾(metanephros) 为人体永久肾,由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互相诱导、 共同分化而成。第5周初,中肾管末端近 泄殖腔处向背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