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胚胎学(完整版)
再长出一个新月形的第 二房间隔,此隔较厚,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并遮盖第二房间孔。当其前、后缘与 心内膜垫接触时,下方游离缘与心内膜垫 之间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 (foramen ovale )。卵圆孔的左侧被第一'房间 隔遮盖,这部分第一房间隔称卵圆孔瓣。 出生前,由于肺循环不行使功能,左心房 的压力低于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可冲开 较薄的卵圆孔瓣,通过第二房间孔进入左 心房。出生后,肺循环发挥功能,左心房 压力增大,致使两个房间隔紧贴,并逐渐 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隔,卵圆孔关闭,左、 右心房完全分隔。
3.静脉窦的演变和永久性左、右心房 的形成静脉窦位于原始心房尾端的背面,
分为左、右两个角,各与同侧的总主静脉、 脐静脉和卵黄静脉通连。原来的两个角是 对称的,以后由于汇入左、右角的血管演 变不同,大量血液流入右角,右角逐渐变 大,窦房口也移向右侧;而左角则萎缩变小,其远段成为左房斜静脉的根部,近段 成为冠状窦(图25-10)。
胚第7?8周,原始右心房扩展很快, 以致静脉窦右角被吸收并入右心房,成为 永久性右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右心房则成 为右心耳。原始左心房最初只有单独一^条 肺静脉通人,肺静脉有左、右属支,各属 支再分为两支。当原始左心房扩展时,肺 静脉根部及其左、右属支均被吸收并入左心房,这样,4条肺静脉分支便分别直接开 口于左心
房。肺静脉及其属支参与形成永 久性左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左心房则成为 左心耳。
4.原始心室的分隔胚第4周末,心
尖部组织向心室腔内凸起形成一个较厚的 半月形肌性嵴,称室间隔肌部(图25-8、 图25-9)。此隔不断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 上缘凹陷,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孔,称 室间孔,保持左、右心室相通。胚第7周 末,由于心球内部形成一对球嵴(见后 述),相向生长并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 别与室间隔肌部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关闭 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区域;室间孔其余部 分则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图25-11)。 这样
便形成了室间隔膜部。室间孔封闭后, 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肺动脉干与右心室 相通,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
5.动脉干与心球的分隔胚第5周时,动脉干和心球的内膜组织局部增生,形成一对相向生长的纵嵴,并呈螺旋状走行,上段称动脉干崎(truncal ridge),下段称球崎(bulbar ridge )。它们在中线融合,便形成螺旋状走行的隔,称主动脉肺动脉隔(aortico-pulmonary septum ),将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图25-12), 它们互相缠绕。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处的内膜组织增厚,各形成三个薄片状隆起, 逐渐演变为半月瓣。
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
(一)胎儿血液循环 来自胎盘的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 经脐静脉流入肝脏后,大部分经静脉导管直接注人下腔静脉,小部分经肝血窦、肝静脉再入下腔静脉(图25-13)。下腔静脉还收集从下肢和盆腔、腹腔器官来的静脉血,下腔静脉将混合血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的入口正对卵圆孔,所以进人右 心房的血液除少量与来自上腔静脉的血液 混合外,大部分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 然后,与从肺静脉来的少量血液混合后进 入左心室。 左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主动脉弓上的 三大分支分布到头、颈和上肢,以充分供应胎儿头部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氧;小部分血液流入降主动脉。从头、颈和上肢回流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进
入右心房,与下腔 静脉来的小部分血液混合后,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其中90%以上经动脉导管注人降 主动脉,仅很小一部分进入尚无呼吸功能 的肺。降主动脉的血液除经分支分布到盆 腔、腹腔器官和下肢外,还经脐动脉运送 至胎盘,与母体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后,再由胳静脉返回胎儿体内。
(二)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胎儿出生后,胎盘血循环中断,肺开始呼吸,血液循环发生一系列改变。 1.脐静脉(腹腔内部分)逐渐闭锁为 由跻至肝的肝圆韧带。
2.脐动脉(腹腔内部分)大部分逐渐 闭锁为脐侧韧带,仅靠近膀胱段保留成为 膀胱上动脉。
3.肝的静脉导管逐渐闭锁为静脉韧带。
4.由于肺开始呼吸,肺动脉的血液大 量进人肺,动脉导管因平滑肌收缩而呈关 闭状态;2?3个月后由于内膜增生,动脉导 管完全闭锁,成为动脉朝带。 5.由于跻静脉闭锁,从下腔静脉注人 右心房的血液减少,右心房压力降低;同 时,肺开始呼吸,大量血液从肺静脉流进左心房,左心房压力增高,于是卵圆孔瓣 紧贴第二房间隔,使卵圆孔关闭。出生后 约1年,卵圆孔瓣与第二房间隔因结缔组 织增生而融合,卵圆孔完全关闭。 四、主要畸形
1.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主要为卵圆孔未闭,可由下列原因产生: ①卵圆孔瓣
上出现许多穿孔;②第一房间隔在形成第二房间孔时过度吸收,导致卵 圆孔瓣太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③第二房间隔发育异常,形成过大的卵圆孔,不能完全被卵圆孔瓣遮盖;④第一房间隔过度吸收,同时第二房间隔又形成过大的 卵圆孔,导致更大的房间隔缺损(图25-14)。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第一房间 隔不能与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
2.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有室间隔膜部缺损和室间隔肌部缺损两种情况。膜部缺损较常见,是由于心内膜垫组织扩展时不能与球嵴和肌部融合 所致。肌部缺损较少见,是由于其形成 过程中心肌膜组织过度吸收,造成室间隔肌部出现一个或多个孔
道,使左、右心室相通。 3.动脉干与心球分隔异常
(1)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在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时,主动脉肺动脉隔不呈螺旋 式生长,而是形成平直的隔板,导致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前面,由右心室发出,肺 动脉则由左心室发出。此畸形常伴有室间 隔缺损或动脉导管开放,使肺循环和体循 环之间出现直接交通(图25-15)。
(2)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由于动脉 干与心球分隔不均等,以致形成一侧动脉粗大,另一侧动脉狭小,即主动脉或肺动 脉無窄;常伴有室间隔缺损。
(3)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包括肺动脉
狭窄(或右心室出口处狭窄)、 室间隔缺损、主动脉
骑跨在室间隔上和右 心室肥大(图25-16)。这种畸形发生的主 要原因是动脉干与心球分隔不均,致使肺 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造成 右心室代偿性肥大,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 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
4.动脉导管未闭为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女性较男性多见。原因可能是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平滑肌未能收缩,致使肺动脉 和主动脉保持相通状态。
第26章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神经外胚层先形成神经管和神经嵴,前者演变为 脑、脊髓、神经垂体、松果体和视网膜等, 后者则分化为神经节、周围神经和肾
上腺 髓质等。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神经管壁的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称神经上皮(neuroepithelium)(见图 21—14)。 神经上皮外包一层较厚的基膜,称外界膜;管壁内面也有一层膜,称内界膜。神经上 皮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皮的外周,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层,称套层(mantle layer ), 将分化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和成神 经胶质细胞(glioblast)。余下的神经上皮停 止分化,变为单层立方或矮柱状,称室管膜层(ependymal layer)。成神经细胞起初为 圆形,随即伸出突起,并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细胞稀少的边缘层(marginal layer)。 随着成神经细胞的分化,套层中
的成神经胶质细胞也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有部分细胞迁入边缘层(图26-1)。 无突起的成神经细胞也叫无极成神经细 胞,先后经历了双极成神经细胞、单极成神 经细胞和多极成神经细胞的演变过程,再分 化为各种神经元(图26-2)。 在神经细胞的发生过程中,其最初产 生细胞的数量要远多于最终分化存留的细 胞,这是因为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的建立是 一个非常复杂精细的过程,凡最终未能与靶细胞建立连接或处于异常部位的神经细 胞,都可能发生凋亡。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其突起的发生主要受靶细胞产生的神经营 养因子的调控,如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 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大量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