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生化习题集
22.RNA DNA
五、选择题
1.c 2.d 3.b 4.a 5.a 6.c 7.b 8.c 9.a 10.b 11.d 12.d 13.b 14.b 15.d 16.c 17.d 18.b 19.b 20.c 21.a 22.d 23.c 24.c 25.c 26.d 六、问答题
1、区别DNA和RNA的方法有:
①DNA和RNA在碱作用下的不同稳定性区别:用0.3mol·LKOH处理约1hr、RNA的磷酸酯键全部分解生成2’,3’-环核苷酸,延长处理时间可生成2’-核苷酸和3’-核苷酸,DNA的脱氧核糖中的2’位没有—OH,故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②测定260nm与280nm的OD值,纯DNA的OD260/OD280应为1.8,纯RNA为2.0。 ③利用1mol·LNaCl溶液处理,离心,溶解的是DNA,沉淀的是RNA。 ④测定粘度:粘度大的是DNA,粘度小的是RNA。
2、DNA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由Watson和Crick根据对DNA的X-射线衍射图及化学分析的结果提出的。要点如下:
33
-1
-1
①链的走向:两条多核苷酸走向相反,一条链从5’→3’,另一条链从3’→5’。 ②螺旋螺距的大小: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螺距为3.4nm,沿中心轴每旋转上升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相邻碱基距离为0.34nm,旋转的角度为36°。 ③大沟小沟的深度和宽度: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螺形凹槽,一条称大沟;宽度为1.2nm,深度为0.85nm,一条称小沟,宽度为0.6nm,深度为0.75nm。 ④双螺旋的作用力:两条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A=T,G=C)和碱基堆积力而结合在一起。
3、由于两条链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碱基不能随意配对,而是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在它们之间形成两氢链(A=T),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C=G),这种碱基之间配对的原则称为碱基互补。
碱基互补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当一条多核苷酸链的序列被确定之后,即可推知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 第二,它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DNA的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都是以碱基互补为基础的。
4、RNA的种类:①转移RNA(transfer RNA)简称tRNA,其分子量约为25-30KD,含73~88个核苷酸,在细菌细胞内约含有60种不同的tRNA,在真核细胞内则多达100~120种。tRNA的主要功能是在蛋白质合成中携带活化氨基酸的作用,tRNA占细胞RNA的10~15%。②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简称rRNA,与蛋白质结合而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在核糖体内有三种分子大小不同的rRNA,约占总RNA的75~80%,③信使RNA(messenger RNA)简称mRNA,它占总RNA的5~10%,不同mRNA的分子大小有很大差异,大肠杆菌的mRNA的分子量平均为400KD,含1200个核苷酸。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模板作用。
5、Chargaff于1950-1953年研究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组成之后发现一些共同规律,这些规律称为Chargaff定则。
Chargaff定则的内容有:①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即A=T;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即C=G;因此,嘧啶碱的总量与嘌呤碱的总量相等,即A+G=C+T。
②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一种生物所有体细胞的DNA的碱基组成均是相同的。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可用“不对称比率”(A+T)/(C+G)表示,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其DNA碱基组成相似,即不对称比率相近似。
6、戊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含N碱有嘌呤和嘧啶,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第一位C与嘌呤的第九位N或嘧啶的第一位N形成C-N糖苷键构成核苷、核苷中3’-位或5’-位羟基与磷酸形成酯键构成3’-核苷酸或5’-核苷酸,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以3’5’-磷酸二酯键的形式连接成核酸的一级结构。
7、①化学结构式(单链)见图2-1,②线条式缩写,见图2-2,③文字式缩写,见图2-3。
34
8、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有:①热变性,②酸碱变性,③尿素变性后的核酸双螺旋结构发生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无规线团,一系列物化性质发生改变,例如260nm区紫外吸收值升高,粘度降代,浮力密度升高,生物活性丧失。 9、Tm值即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指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影响Tm值的因素有:①DNA的均一性,均一性愈高的样品,熔解温度的范围愈窄。②与G—C含量有关: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③介质中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DNA的熔解温度较低。
10、原核生物及核生物的核糖体亚基的区别在于: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它是由30S亚基和50S亚基构成的。真核生物核糖体约为80S,具有40S和60S两个亚基。23SRNA和由120个核苷酸构成的5SRNA。
11、所谓DNA的超螺旋结构,指环状的双螺旋DNA可以作多次扭曲而形成像麻花状的三级结构,称超卷曲或超螺旋结构。
12该DNA碱基对为: 3×10g/ mol DNA =48,544对核苷酸,因为每对核苷
618g/mol
7
核苷酸对
-4
酸在双螺旋上升高度为3.4?,所以长度=3.4×48,544=16.50×10cm.
第三章
酶
一、名词解释
1、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率,高特异性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2、单纯蛋白质酶和复合蛋白质酶:只含蛋白质无其它成分的酶叫单纯蛋白质酶。分子中除含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质成分的酶叫复合蛋白质酶。
3、多酶体系: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
35
4、辅因子:与酶蛋白一起构成全酶的金属离子及有机化合物。 5、辅酶:与酶蛋白松弛结合的辅因子。
6、活化能: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一摩尔反应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的自由能,单位是KJ·mol。
7、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基上的某些基团。
8、酶的绝对专一性:这类酶对底物的键和键两侧的A、B基团都有严格要求,只作用于一个底物,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这种专一性称为酶的绝对专一性。 9、亲核催化和亲核物质:催化剂将一对电子提供给某一反应物的催化作用称亲核催化,提供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亲核物质。
10、亲电子催化:催化剂从反应物取得一对电子的催化作用。
11、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凡是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使酶分子上某些必需基团发生变化,因而引起酶活性下降,使酶反应速度降低的物质叫酶的抑制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酶的激活剂。
12、诱导酶: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 13、核酶:具有催化能力的RNA分子叫核酶。
14、变构效应:调节物与酶分子的变构中心结合后,引起酶蛋白构象的变化,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促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此效应称酶的变构效应。
15、固相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于溶性高分子支持物(或载体)上,或将酶包埋起来成为一种不溶于水的状态,而制成的一种酶制剂形式。 16、同工酶: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17、米氏常数:即Km值,指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18、酶活力单位:指在最适合温度、最适pH及饱和底物浓度条件下,1min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umol有关基团的酶量。
19、比活力:指每mg酶蛋白所含酶的活力单位数,用活力单位数/mg酶蛋白表示。
20、酶的转换数:在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36
-1
-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