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生化习题集
理由之一:溴化氰降解肽链中Met的羧基形成的肽,故该肽的羧基末端确定为Met。
理由之二:用FDNB试剂反应后得到一个DNP—Pro、FDNB是测定氨基末端的,故氨基末端确定为Pro。胰蛋白酶水解部位是碱性氨基酸羧基形成的肽键,说明Arg和Lys之后才有游离的Arg。六肽显中性,说明六肽里既有一个碱性氨基酸,又有一个双羧基侧链的酸性AA。
理由之三:用胰凝乳蛋白酶处理部位是芳香族氨基酸羧基形成的肽,得到的二肽在Ph6.4时带负电荷,说明二肽中有Glu、三肽有硫并在280nm具紫外吸收,说明Cys和Trp在三肽中,四肽在pH6.4时带两个正电荷,无紫外吸收,说明四肽带Lys和Arg,不带Phe和Trp。
14、蛋白质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各种生物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是多样化的。构成生命现象的各种活动如酶的催化作用、激素的调节作用、细胞的运动、运输与贮存作用、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都是与蛋白质密切相关的。高等动物的免疫反应是有机体的一种防御机能,免疫反应主要是通过抗体蛋白来实现的。接受传递信息作用的受体是一种受体蛋白,调节和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遗传信息表达的是阻遏蛋白。
近年来由于各种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蛋白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的内部,从而可以逐步了解生命现象的实质。只有充分认识各种蛋白质的特性,才能利用它对人类有益的功能,而防止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作用。
29
第二章 核酸化学
一、名词解释
1、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DNA变性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在260nm处吸光度增加的现象即增色效应。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在260nm处吸光度降低的现象即减色效应。
2、核酸的熔解:也称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现象。
3、核酸的复性:当变性因素除去后,变性的单链DNA在链内或链间形成局部氢键结合区或恢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4、碱基堆积力:在DNA分子内部,由于碱基层层堆积,以平行平面排列着的杂环碱基的π电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疏水作用力称碱基堆积力。 5、回纹结构:DNA局部双螺旋以某一对称轴旋转180°后,与另一侧互补片段的顺序完全相同的DNA结构。
6、不对称比率:DNA分子中A+T浓度之和与G+C浓度之和的比率,浓度用摩尔百分数表示。
7、Hoogsteen配对:在DNA三股螺旋中,通过ATA与CGC配对而处于大沟中的配对方式。
8、碱基配对:碱基在核酸中通过氢键呈互补结合,即A与T、G与C的配
30
对方式。
9、转导作用:指遗传物质借助于噬菌体的媒介作用,把一个细菌的某种性状转移给另一个细菌的作用。
10、转化作用:从一个供体菌得到DNA,通过一个途径,授予另一种细菌,从而使另一细菌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的作用。
11、核酸杂交:存在着一定互补性的两条单链DNA,或单链DNA与RNA之间形成双链的过程。
12、病毒粒子:一个成熟的病毒称为病毒粒子。核酸位于病毒粒子中心,外面包围着蛋白质的衣壳。
二、写出下列代号的中文名称 1、TMV—烟草花叶病毒 2、Tm—DNA熔解温度 3、ppA—5’-腺苷二磷酸 4、pG—鸟苷一磷酸 5、dT—脱氧胸苷 6、mG—7-甲基鸟苷 7、Cm—2’-0-甲基胞苷 8、Pu—嘌呤 9、Py—嘧啶 10、DHU—二氢尿嘧啶
11、cAMP—3’,5’-环化腺苷酸 12、dAMP—脱氧腺苷酸 13、msU—5-甲基-2-硫化尿苷
5
6
6
7
52
14、mA—N、N-二甲基腺苷 15、cRNA—染色体RNA
31
三、是非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四、填空题
1.核苷酸 核糖 含N碱基 磷酸 2.三 rRNA mRNA tRNA 3.34& 10 36° 4.H键 碱基堆积力 5.含N碱 6.共轭双键
7.核糖的2’位没有—OH 8.N,N-二甲基鸟苷 9.40s 60s
10.组蛋白 染色质丝 11.变性 增色效应
12.DHU 假尿嘧啶核苷 甲基化胞苷等 13.N—C 糖苷 14.pI 15.G—C 16、GpApCpTpGp 17.水 有机溶剂 18.减色效应 19.超离心法
20.化学裂解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 21.mRNA tRNA rRNA
32
2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