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生化习题集
果糖+ATP→G-6-P+ADP
b.根据米氏方程计算得到下列表中的结果 V为Vmax百分数 [S]mM 葡萄糖 0.15 1.5 15 50%(∵[S]=Km) 91% 99% 果糖 9.1% 50%(∵[S]=Km) 91% c.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大,因为在低浓度的底物下,如0.15mM时,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的反应速度比果糖大得多。 7、a.丙酮酸羧化酶 E,C 6
b.磷酸核酮糖差向异构酶 E C 5 c.脲酶 E C 3 d.延胡索酸酶 E C 4
8、分别用曲线表示底物浓度,酶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解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V V V
图3-1 [S] 图3-2 [E] 图3-3 t℃ 图3-1表示了[S]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其原因可用中间产物学说加以解释:当[S]较[E]低时,酶的活性中心没有全部与底物结合,只有一部分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ES。溶液中还有多余的酶,因此随着[S]的增加,就有更多的E与S结合,因此V随[S]的增加而增加,当[S]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速
41
度的的增加缓慢,当[S]增大到可以占据全部酶活性中心时,V即达到最大值,再增加[S]也不再能提高V。
图3-2表示[E]对V的影响,当底物足够大时,(即[S]〉〉[E]时,酶促反应中E与S首先形成中间产物ES,[S] 〉〉[E]就可以使酶的全部活性中心被S占据,从而达到最大的反应速度,若增加酶浓度可使更多的底物分子与酶结合从而增大反应速度。
图3-3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当温度很低时,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到最适温度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减慢,这是因为酶是蛋白质,由于温度过高,酶蛋白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改变,而发生变性,使酶与底物不能形成中间络合物,使反应速度下降。 9、酶促反应中常见的亲核基团有:Ser和Thr的-OH,Cys的-SH,His的咪唑基;亲电子基团有:H﹢,Mg﹢﹢,Mn﹢﹢,Fe﹢﹢﹢和蛋白质分子中的Tyr-OH,Lys-N﹢H3等。
酶分子中既可作质子供体,又能作质子受体最有效,最活泼的基团是组氨酸上的咪唑基。
10、竞争性抑制是指酶促反应的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类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妨碍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因而使酶活性受到抑制的作用。非竞争性抑制是指酶促反应的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一定相似,二者无竞争作用,酶可以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的抑制作用。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均属于可逆抑制作用。两者抑制作用的不同在于非竞争性抑制剂既可与酶结合,又可与酶、底物结合,高浓度的[S]不能使抑制逆转,其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绝对浓度,竞争性抑制剂则只能与酶结合,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S]与[I]的相对浓度和对酶的亲和力大小,可以用增大底物浓度消除抑制作用。
11、因为酶是蛋白质,凡是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会引起酶活力下降。冻融、冷冻干燥,剧烈振荡等物理因素将引起酶蛋白的结构松弛,酶的活性中心部分破坏,因而酶活力下降。
12 A为竞争性抑制剂 Km(mM) Vmax(mM.min-1) B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Km(mM) Vmax(mM.min_1) ① ② ③
1.000 0.333 0.167 0.500 0.500 0.500 42
0.167 0.167 0.167 0.250 0.333 0.500 13.该酶制剂每ml中含有单位为:42(μ/mg蛋白质)X12(mg蛋白质/ml)=504(U/ ml),20μ酶制剂包含:504(U/ml)X0.02ml=10.08U,V=10.08μM·min-1·ml-1 14、按题意,所得结果列入下列中 纯化步骤 初提取液 (NH4)2SO4盐析 总活单位(μ) 比活力(U/mg蛋白质) 200X120=24000 812X5=4050 200÷2.5=80 810÷1.5=540 百分含量(%)纯化倍数 4050X10=17T0=6.75倍 2400
第四章 糖类化学及其代谢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同聚糖及杂聚糖:由相同的单糖构成的多糖,叫做同聚糖,如淀粉、纤维素。由不相同的单糖构成的多糖叫做杂聚糖,如半纤维素等。 2、结合糖: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如糖蛋白。
3、肽聚糖:NAG和NAM以β-1,4糖苷键组成的多糖链为骨干与四肽连接所成的杂多糖。
4、激酶:是催化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受体上,或将底物上的磷酸基团转到ADP上的酶。
5、巴斯德效应:在有氧状况下的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到抑制的现象。 6、糖酵解:在活细胞内,糖在不需氧的条件下,经磷酸化和裂解逐步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ATP的过程。
7、乳酸发酵:葡萄糖在缺氧的情况下,经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
8、三羧酸循环: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经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经氧化分解为CO2,NADH·H﹢和5-磷酸核酮糖,并再生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9、回补反应:代谢中间产物被补充的反应。
43
10、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直接氧化,脱羧生成CO2,NADPH·H﹢和5-磷酸核酮糖,并进行单糖磷酸酯互变,再生6-磷酸葡萄糖的过程。 11、葡萄糖的异生作用:是非葡萄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作用。
12、糊精和极限糊精:糊精是淀粉经淀粉酶、或酸作用或热处理后形成的具有中等链长的一组多糖,极限糊精是支链淀粉经α和β-淀粉酶消化后仍然存在的带支链的核心部分。
13、底物水平磷酸化:同高能化合物的放能水解作用相偶联的ATP合成作用。 14、中间产物:反应的起始物质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参与反应的一类化合物。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EMP—糖酵解
G-3-P—3-磷酸苷油醛 DHAP—磷酸二羟丙酮 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TCA—三羧酸循环 G-6-P———6-磷酸葡萄糖 1,6-FDP—1,6-二磷酸果糖 PPP—磷酸戊糖途径 E-4-P—4-磷酸赤藓糖 Su-7-P—7-磷酸景天庚酮糖 三、是非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11. × 12. √ 四、填空题 1、葡萄糖 NDP 2、不对称 甲基醇基 3、共价键
4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